• 首页亲友专区 》 正文
  • 祖籍江南是何处

    编辑:admin |   |  浏览量:9514 次  |  2018-09-28

    祖籍江南是何处

    云南燕泉堂何氏  何正道

    在云南各地的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的族谱、墓志和源流传说中,当说到祖籍何处的时候?人们总会说“先世原籍江南”、“祖籍江南直隶分省上海县”、“祖籍江东南京吊白柳树湾”、“先世贯系南京应天府柳树湾高石坎”、“先世祖籍南京竹子巷”、“原籍江南珠市巷”、“祖先本江南猪市巷(猪屎巷)人氏”等等,有的家族墓碑上则出现了看似矛盾的祖籍地址,同一个家族的墓地,有的墓碑上刻“祖籍江南”,有的墓碑上又刻有“原籍江西”,还有的墓碑上则刻有“先世原籍江南,本江东松江府人氏”,让不明就里的人还以为这个家族的祖上是几个始祖,分别来自江南、江东、江西三地,其实这是因为不知道古代政治区域划分变化从而造成对祖籍地地名的理解性错误。这三个地名称谓出自同一个家族的墓地,则这三个名称应该是指同一个地区,事实上也确实是指同一个地点。

    顾名思义,现代意义上的江南,意为长江之南,在人文地理概念里特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其实,真正的江南按照唐宋时候的划分,从古至今“江南”一直是个不断变化、富有伸缩性的地域概念,古代的“江南”一词绝对不是现代所说的狭隘的长江以南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江南的文学意象不尽相同。江南最早出现在先秦两汉时期,在东周时期是以吴国、越国等诸侯国所在的长江中下游,即今上海、浙江北部、江苏南部、安徽东南部、江西东北部等长江中下游以南部分地区。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以江南道分置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将长江以南分有东西路,即江南东、江南西。江南东道和江南西道的设立,为江南地理概念大致设定了基础,以后宋代沿用唐江南东道,江南西道的称谓。江南西道采访使管辖范围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包括宣、池、洪、江、鄂、岳、饶、虔、吉、袁、信、抚、潭、衡、永、道、郴、邵等19州,相当于今江西全省及湖南、安徽、湖北的一部分。江南东道采访使管辖范围为今江苏省苏南、上海、浙江全境、福建全境及安徽徽州。治所在苏州,领原江南道润、常、苏、湖、杭、睦、歙、明、衢、处、温、婺、越、台、建、泉诸州,加上从岭南道划来的福、漳、汀三州,共计19州。而黔中道则治黔州(今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领黔、辰、锦、施、巫、业、夷、播、思、费、南、溪、溱、珍、充等州。即今贵州大部分地区及重庆、湖北、湖南的少部分地区。现代所说的长江以南(江南东路)地区就是过去所说的江东,它是现在地理意义上的江南,而南京属于这个范围。从地理上来说:江南在狭义上指代“长江以南、钱塘江以北”的江苏、上海、浙江地区,主要城市范围有无锡、苏州、常州、镇江、南京、上海、嘉兴、湖州以及杭州。 但广义上的江南其实并不严格以“长江以南、钱塘江以北”为界,比如长江以北的“扬州”,钱塘江以南的“萧山,绍兴,宁波”,安徽的“古徽州地区”其实都是江南地带。再从历史上来说,中国最早的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所谓“逐鹿中原”,长江以南的地区被中原称为南蛮,都是被放逐的地区,不过进贡制度让“江南”一词开始进入了中华的文化,“江南风物”的“金锡竹箭”开始被中原文人志士们所欣赏。等到永嘉、安史、靖康这三大乱以后,经济政治中心开始从北转向南。随着中原汉人大量南迁,江南成为一个美丽富庶的地区。而在这个南迁的过程中,作为十朝古都的南京,是许多北方士家大族南迁的梦想之地,逐步成为一个文教发达、美丽富庶的地域中心,所谓“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从明朝的“南直隶省”,到清朝的“江南省”,再到后来“江南省”被一分为二,南京都是其区域性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中心——明朝建都金陵,后迁都以后将南京作为“南直隶省”的首府;满清入关以后设立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后又改为江南省,巡抚衙门位于江宁府(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南京今天还有个区叫江宁”)。后来因为江南省太富裕了,清顺治18年(公元1661年),清政府把江南省一分为二,一个是江苏、一个是安徽。“江苏”名字来自江宁(今天的南京)的“江”,苏州的“苏”两府的首字结合,“安徽”同理取安庆,徽州(今安徽歙县)两府首字。所以家族源流中所说的“祖籍江南”一语,既可以理解为江西地区,也可以理解为江东地区,而某人说他的祖籍是江南重庆的话也未必就是错误的,因为重庆所属的黔中道也属于江南范畴,关键要看是什么时候的 “江南”,还要看其他的资料是指明是什么地方。云南的汉族很多是随明朝洪武十四年傅友德调北征南来到云南的,他们所说的“江南”则很大可能是指今天的江西、湖广、浙江及周边地区。因为明洪武十四年,即公元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麾下大将傅友德、蓝玉、沐英等,率领三十万大军南下进攻云贵地区,意图消灭当地的残元势力,统治云贵。明洪武十五年,即公元1382年,在清除了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的势力以及镇压了云贵高原的起义后,为了避免这里再次成为中央权力的真空地带,朱元璋决定把足够强大的军队留下,屯兵戍守,威慑四方。来自江西、湖广、江淮和中原的精锐部队便沿着横贯云贵高原的咽喉要道、坝子、重要城镇次第布防,建立卫所,按照明军的编制驻扎下来,这一军事行动就是明朝历史上有名的“调北征南”。

    对应“调北征南”的是“调北填南”。在明朝进军西南云贵之后,为了稳定军心、保障固定名额的满员,使汉族将士“有亲属相依之势,有生理相安之心”,不至于逃散、脱籍,大明法律规定“正军”、“军余”必须携带妻室儿女到戍地,无妻室的政府予以婚配。因此“调北征南”来的汉族人也被称作“军屯”来的。同时,明朝政府推行了“移民就宽乡”的移民政策,即“鼓励”汉族百姓由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迁移到经济滞后的地区,由人口稠密、土地稀少的地区向地广人稀的地区迁移。在“鼓励”的同时,也强迫大批内地破产的汉族流民和民众迁往云贵。迁入的汉族平民,政府发给凭证,按照给予的土地,划分区域管理,插标为界占地垦种,称为“民屯”,也被称作“调北填南”。偏僻遥远的云贵大地迎来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有规模、有组织的汉族集团移民,这些汉族移民中,一部分是军屯将士的家眷亲属,一部分是民屯的百姓子弟。除了军屯、民屯之外,为弥补当地商品物资的不足,大明帝国甚至还征集汉族商人进入贵州经商,有人称其为“商屯”。他们的到来,一方面扩大了屯堡人占有的土地和势力范围,稳定了军心;另一方面,来自内地的先进文化伴随军事上的胜利,一下就冲进了相对落后的云贵地区,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汉族的比例也在后来逐渐超过少数民族,成为云贵人口的主体。当年明军驻防的地方,被冠以“卫”“所”“屯”“堡”“关”“旗”“哨”一类极富军事色彩的名称,这些军事地名有很多一直沿用到今天,当年的军营,就是今日屯堡村寨的最早雏形。如果要区分是其来历的话,有个不太准确的方法是凡是叫“屯”的村寨大多是“调北征南”来的汉族军人后代,而凡是叫“堡”的村寨则大多是“调北填南”来的汉族平民后代。根据专家的研究,屯堡人的语言也有“屯”与“堡”之别,军屯人话音利落,不乏军旅遗风,民屯的堡人语音多带卷舌音,有平民生活的印记。

    顺便说说“高石坎”、 “珠市巷”、“竹子巷”、“猪市巷(猪屎巷)”这几个地名。个人认为这几个地名其实应该是一个地名,因为这几个地名都语音相近,很有可能就是当年部队在南京驻扎的军营。由于军营的将士来自江西、浙江、湖南等不同地区,各地语音有差异,发音各自保留了自己家乡话的特色,一代一代传下来,就出现了现在看似不同的几个地名了。如果我们现在让以上几个地方的人来读这几个地名就会发现听起来就是一个地名。另外,吊白柳树湾中的“吊白”其实应该是“调北”,云南话“白”“北”同音。由于当时大明朝廷为了建皇城确实把皇城所占地的老百姓找借口迁移屯垦南方了,如果祖上是民屯而来的话,该家族始祖真实是南京人的可能性较大,而如果是军屯而来的话,这个家族的始祖当年应该有可能只是在南京驻扎过,其祖上未必就是南京人。

    文章分享到:

    发表评论

    *

    * 绝不会泄露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赞助我们   | 留言交流

    Copyright © 2014 何氏宗亲网_何姓家谱网  www.heshi8.cn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ICP证:粤ICP备12009996号

    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和何氏宗亲提供,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说明,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服务何氏宗亲凡有心支持家族网站发展捐赠家谱资料的宗亲请联系站长

    站长:何振富   E-mail:hzfhins@qq.com  QQ/微信:254429731    

    主编:何伟基   网名:源流长(原百度何吧吧主)   QQ:2675799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