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何氏动态 》 正文
  • 一代名相何如宠魂兮归来

    编辑:admin |   |  浏览量:13717 次  |  2020-01-13

     作者:杨为民

    单位: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市政协文史研究(馆)员、市历史与文化研究会研究员)

    摘要:上个世纪60年代,在全国轰轰烈烈地“破四旧”运动中,马鞍山濮塘邱上村一占地20余亩的明代墓园,被一群狂热的激进分子砸开,从棺椁里拖出一具并未腐烂的尸体,还用绳索吊挂在树上曝尸三日……

    经考证,据《四库全书》、《太平府志》、《当涂县志》、《桐城续修县志》等历史文献资料记载,墓主人他就是明朝崇祯年间,曾担任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大学士、谥文端公的一代名相何如宠之墓地。明朝末年,濮塘镇旧称归善乡,苏坝、芦庄、丁村是他们祖孙三代选择归隐,或隐姓埋名生活直至终老之地。

    关键词:明朝崇祯时期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大学士何如宠归隐当涂归善乡(今濮塘)墓园文革“破四旧”运动时遭破坏。

    引文:2016年春,马鞍山市花山区濮塘镇为推动本地文化旅游发展,拟编辑出版《世外濮塘》一书。我市著名作家戎林受邀担任主编,笔者与任艳文老师有幸被邀约参编。为收集、整理濮塘地区发生的民间传说故事,创作出反映地方文化特色的作品,经区人大副主任、濮塘休闲度假区管委会副主任戴弘牵线搭桥,安排数名当地有名望的乡贤,在镇农民文化大讲堂里,为我们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故事梗概:上个世纪60年代,大约是在1966年的8或9月间,一群打着破四旧、批封资修旗号的年轻人,他们热血沸腾、群情激昂,来到濮塘人民公社的邱上村,这里有一处很气派的墓园,埋葬着不知是什么年代,什么来头的人物,他们要将他从古墓里揪出来进行清算。

    据村庄的老人回忆:民国时期,这里建有的墓园还请专人看护,陵园占地面积20余亩,古树参天,是约有好几百年的松树、柏树。现在的村庄里已找不到一个他的直系后人,大家就依照祖上的口传,习惯性地称之为“洪家墓园”。

    主墓建造得异常坚固,是用糯米汁浇筑而成。已经失去理智的人们,用非常规性的办法,强行性地凿开了墓穴,打开主棺椁,一具尸身保存完好,穿着黄色龙袍上了年岁的男子被他们揪出了坟墓。胆大妄为的村民,将穿在尸身上的衣服一层一层地扒拉下来,足有六件之多,有人将他用绳索套住颈项挂在了树上,曝尸三日。从墓穴里拉出来陪葬的丝绸服装撒落在田间,铺展开来有一亩之多,有红色、绿色、黄色。据说,尸体刚出棺椁时,其面容安详肤色红润,犹如在睡觉,后有人发现他的嘴里衔有异物,遂之从其口中抠出了个蓝色的圆形宝珠,说来也怪,珠子被抠出后,尸身立刻就变得黯淡无光、发黑、腐烂了。

    这个被尘封了已经有50余年,现在已被人们忘却的历史,墓的主人是谁?他做了什么官?他为什么埋葬在这里?而世世代代居住在此的老百姓,竟然没有一个人知道他的来历。

    谜,实在是一个谜,研究一番,解开,或将是一个未知的秘密。

    走访了解:带着疑问,笔者在当地展开了调查研究。先后十几次走访濮塘地区的黄里村、苏坝村、吴上村。村民们说:近年来,从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经常有他的后人来找寻他们的祖先墓碑。说明埋葬在此地的墓主人,对他们的家族非常重要,猜想他一定是有历史背景且非同寻常的人物。

    走访中,由于当地方言浓厚,有人说是洪,有人说是何,何与洪读声容易混淆。为解开何姓与洪姓之间的关联,或许能在马鞍山地方性的文献等资料里找出佐证。

    关于洪姓,《当涂县志》艺文志,卷三十八,碑碣类·明碑——【碑阴玉乳泉诗】对明朝时期居住在濮塘捐款建寺的人有碑记:明成化十年钦赐石碑,对建寺岘里、岘外施主濮氏有十六人、虞氏7人、王氏8人、杨氏2人,陈氏11人功德记载,唯独没有洪姓。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当涂县志》(民政志)里亦查无洪姓记载。

    如今的濮塘镇常住人口也以杨姓、章姓、薛姓、王姓四大家族为主。流传的“洪家墓园”,当地并无洪姓大户。而一个豪华大墓的建成,必定是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家族才能办到,既然无洪姓就应该另有其人,亦不排除隐姓埋名的可能性。

    史料记载:在民间走访未果,笔者开始在历代古籍中寻找答案,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有幸我在《马鞍山名胜古迹志》一书中,找到了解开神秘古墓的钥匙。马鞍山名胜古迹志》/碑碣石刻·碑碣。

    【何国老碑】

    位于濮塘乡苏坝村旁,为明代大学士何如宠碑。大学士又称“阁老”,民间讹为“国老”。碑高三尺九寸,宽一尺六寸,厚四寸八分,字迹模糊。史书记载:何如宠,字康候,安徽桐城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累官至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崇祯十四年(1642)卒,诏敕与其妻方氏合葬于此。

    《四库全书·江南通志·卷四十一》(清)黄之隽编纂,史书上载:大学士何如宠墓在府城东五十里归善乡(现濮塘镇)。

    清康熙《太平府志》:大学士何如宠墓,桐城人,妻方氏封一品夫人,合葬于太平府城东五十里归善乡之濮塘村。

    据《当涂县志》(民国),舆地志卷十·名墓217页载:大学士何如宠墓,在县东五十里归善乡濮塘村。如宠,桐城人,夫人方氏,崇祯朝谕合葬于此。

    关于山名,《当涂县志舆地志卷四·山》记载:西逾倒柄岘曰老虎山,在县北约四十五里,雄峻崛起如虎,故名。山麓旧有立清寺,今废。

     地方性县志准确地记载了当地老虎山的方位坐标,据此向东边濮塘方向仔细梳理,何如宠就安葬在其五里的地方。

    清道光续修《桐城县志》中的青山何裔人物载:“万历辛卯举人:何如宠,戊戌进士;翰林院编修,历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赠太保,谥文端。”

    《青山何氏五修宗谱》补录先茔记:文端公暨德配方夫人,葬太平府丁村(现濮塘镇)。其境上至二道山顶为界,由顶界向东折水直至山脚,由山脚一路田墈直至塘后第二垭田后埂为左界,由左界横至享堂左首人行路为界,由享堂左路外至享堂前墈、横至二路小塘后埂绕至坟前田墈为界,右由顶界斜至山脊外直下田墈为界。

    何如宠独子何应璜,字元瑜,好蓉庵,生于1597年,县学生。1653督抚以人才推荐,授户部主事,转刑部郎中,升江西赣州知府,诰授中宪大夫。莅任三年,告假归里。葬太平府芦庄村(现濮塘镇芦村),距父坟丁村六里路。

    何亮功,字次德,号辨斋,应璜公次子。以易补郡廪生。行详传中。顺治丁酉年乡试中式一百十七名举人,任福建古田县知县。生明万历丁已六月二十八,卒康熙庚午,寿七十四葬丁村(现濮塘镇丁村)祖茔侧,巽向。

     何采,字敬舆,号醒斋,又号南碉,顺治六年(1649)已丑科第二甲第十五名进士,宰相文端公孙,著有《让村集》《南碉集》、《南碉词选》。据青山何氏五修宗谱记载,何采葬于马鞍山博望横山村八仙台。

    考证结论:

     证据一:从清朝钦定《四库全书》等史书记载;“大学士何如宠墓在府城东五十里归善乡”。据《当涂县志舆地志·卷四·山》记载,西逾倒柄岘曰老虎山,在县北约四十五里,雄峻崛起如虎,故名。老虎山现在毗连濮塘芦庄,与邱上村相距直线距离正好是五里地,据此,可以推断出何如宠的墓就位于老虎山五里的方位,其详细记载与史书非常吻合。

     证据二:《青山何氏五修宗谱》补录先茔记;“文端公暨德配方夫人,葬太平府丁村(现濮塘镇)。其境上至二道山顶为界,由顶界向东折水直至山脚,由山脚一路田墈直至塘后第二垭田后埂为左界,由左界横至享堂左首人行路为田墈为界,右由顶界斜至山脊外直下田墈为界。”

    当地传说中的“何国老”墓现位于苏坝村。笔者实地考察发现,墓地的正前方是一条蜿蜒的小河与路,坟前并无小塘,其描述与何氏宗谱实际状貌记载是不相符的。

    两者比对,邱上村的墓地更具有说服力,站在墓地的废墟上,眼前是一目了然,墓葬的位置“左界横至享堂左首人行路为界,由享堂左路外至享堂前墈、横至二路小塘后埂绕至坟前田墈为界,右由顶界斜至山脊外直下田墈为界”。现如今左首人行路已成为马濮大道,前面的水塘、田墈仍旧存在,完全符合家谱的真实描述

    证据三:据安徽枞阳何氏续修宗谱描述;“九十多年前何宰相的坟享有祭田,有专人看护,每年何氏祠堂拨付银两以供祭祀之用。”笔者在邱上村走访时了解到,民国时期,这座墓园过去曾雇请当地人进行看护,直至墓园被破坏前,保护的都很完好,这与当地人的口传以及何氏宗谱记载存在高度疑似。目前,还没有听说过濮塘有其它墓园能雇请人进行看护,惟有何如宠的墓园有专人看护,说明该墓等级高且非同寻常。

    证据四:从被破坏的墓葬内外的情形分析;一是墓园占地面积大,树木是约有数百年的松树、柏树,其墓不是清朝就是明朝时期的。但是,从文革时期出土时尸体还没有腐烂的外观上看,被采访的直接证人都肯定墓主人不是清朝人典型的“大辫子”,其身上的官服更倾向于明朝时期。

    证据五:2017年春,笔者与马鞍山当地学者张良强先生结伴在濮塘苏坝方夫人的墓地探究时,从刚被人用挖机挖开的墓穴中央,找到一块青花瓷的残片,上面有一条龙形的图案,可惜仅有头、脊背的不完整部分。经市文物管理部门的专家进行鉴定,专家给以判断;从龙的造型眼睛表现手法来看很符合明末清初青花瓷的特点。濮塘荒郊野外的一座孤坟中,能有龙形青花瓷出现,表明出明朝福王时,妻方氏封夫人的地位也很不一般。

    证据六:濮塘近年来喜迎美好乡村建设大发展,风景区也加大开发宣传力度,凤凰湖(桃里)景区、海信度假区濮塘国家森林公园等项目也相继完成规模建设,地表上的考古文物并无重要发现。惟有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邱上村的大墓至今令人没齿难忘,记忆犹新,而此墓也更符合他的身份地位。

      一、何如宠生平

    何如宠,字康侯,桐城人。父思鳌,知栖霞县,有德于民。如宠登万历二十六年进士,由庶吉士累迁国子监祭酒。天启时,官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五年正月,廷推左侍郎,魏广微言如宠与左光斗同里友善,遂夺职闲住。

    崇祯元年起为吏部右侍郎。未至,拜礼部尚书。宗藩婚嫁命名,例请于朝。贫者为部所稽,自万历未至是,积疏累千,有白首不能完家室,骨朽而尚未名者。用如宠请,贫宗得嫁娶者六百馀人。大学士刘鸿训以增敕事,帝怒不测,如宠力为剖析,得免死戍边。明年冬,京师戒严,都人桀黠者请以私财聚众助官军,朝议壮之。如宠力言其叵测,不善用必启内衅。帝召问,对如初。帝出片纸示之,则得之侦事,与如宠言合,由是受知。十二月命与周延儒、钱象坤俱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入阁辅政。帝欲族袁崇焕,以如宠申救,免死者三百馀口。累加少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四年春,副延儒总裁会试。事竣,即乞休,疏九上乃允陛辞,陈惇大明作之道。抵家,复请时观通鉴,察古今理乱忠奸佞,语甚切。六年,延儒罢政,体仁当首辅。而延儒憾体仁排已,谋起如宠以抑之。如宠畏体仁,六疏辞,体仁遂为首辅。

     如宠性孝友。母年九十,色养不衰。操行恬雅,与物无竞,难进易退,世尤高之。十四年卒。福王时,赠太保,谥文端。(简体字本二十四史《明史》清/张廷玉等撰第一百三十九/4339页)

     据2014年4月8日《何如宠后裔今安在》名人故事载何如宠生卒年代为(1569-1642),崇祯十四年(1642)二月二十三卒于金陵(今南京秦大夫第)官邸,享寿72岁。葬太平府丁村(现属马鞍山市濮塘镇邱上村)。南明福王赠太傅,赐谥号文端。配鸿胪寺方浃女儿,诰封一品夫人。

    著有《疏奏》、《后乐堂集》等许多文集留传后世。

    二、良臣美誉天下传

    明代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何如宠,位极人臣,名闻天下。其兄何如达、何如申,子何应璜、孙何亮功皆有官阶。何氏一门,名显一时。殊不知一代名臣何如宠,其父亲何思鳌原来是位廉吏,家风纯朴清正,教育子女个个为俊彦良臣(录桐城自古多廉吏《桐城新闻网》2016年1月27日)。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如宠博学多才,被选入翰林院,授庶吉士。闻父病,归家探视:父殁,守孝3年。回京后,授编修。母老,告假回家奉养。他和兄如申相约,兄弟二人不同时外出,如外出必留一人在母亲身旁。中国《图书馆》明清故事:如宠性孝友。母年九十,色养不衰。操行恬雅,与物无竞,难进易退,世尤高之。十四年卒。福王时,赠太保,谥文端。

    兄如申,与如宠同举进士。官户部郎中,督饷辽东。有清操,军士请复留二载。终浙江右布政使。

    《桐城续修县志卷第十三》蓉菴公傳:公讳应璜,字元瑜,号蓉菴。先相国文端公子也,顺治癸已督抚交荐补刑部员外郎,转郎中,升江西赣州府知府。诰授中宪大夫以终其天性纯粹,居家事长与处交游悉出诚恳,终始一致。凡有行酌归至当,不为崖异,亦不为苟同。俸禄所入仅给蔬食。乡里有困游宦者,辄以其赢赡之,终不计其报也。尤嗜饮,岁时伏腊,每出所藏旨酒,聚僚佐共席而酌,极欢乃罢,与之交者,自少及老,未尝见其言色若有骄吝者,蓋已足观也已。其守赣,治官形简而民不犯,去恒思之,殁且痛于泣者,尤可嘉也。

    崇祯(1628-164)元年授何如宠吏部右侍郎。因何如宠文才俊秀,道德崇尚,廉洁奉公,旋即升任礼部尚书。同年十二月又兼东阁大学士,入阁辅政。不料崇祯时,思宗帝朱由检,中敌反间计,杀辽东巡抚袁崇焕,并将要灭其族。何如宠得知袁崇焕有冤,极力申奏,援救获准,使袁崇焕族人三百余口,免遭冤死。时朝廷群臣大赞何如宠之仁德,冒险救人,何如宠从此倍受皇上恩宠,提任吏部尚书、中枢殿大学士,累加少宝。

    湖广巡抚方孔炤评价何如宠:景仰何公,明室元勋,承玉殿之纶音,早膺帝脊,应金欧之枚卜,每沃宸聪,调元自若,坐论从容,捧擎天之赤手,抒报国之丹心,功追伊吕,德配夔龙,为宪成万邦,作四海之霖雨,仪型百职,流千秋之芳名!

    《桐城耆旧传》载:公为人博大坦夷,无察察之言对客不倡语应机时,出则令人意尽,以此为士大夫所归。而操行纯雅,与物无竞,其难进易退之节,世尤高之。

      三、明朝末年的社会状况

    明朝末年,国库空虚,战火不断,努尔哈赤从关外进攻,李自成在关内农民起义,一代大明王朝内忧外患,朝政堪忧。1633年,何如宠奉召赴京途中,在进京的半道上,目睹大明王朝摇摇欲坠,积重难返,心生悲凉,感到已无力回天,加之素知崇祯阴险狡诈,料不相容,说不定进京后将老命也搭进去,于是六次上疏坚辞不就。

    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改国号为清,正式开始了灭明的战争。

    1644年,李自成军攻破北京时,崇祯皇帝于煤山(也称万寿山,今北京景山)自缢身亡。

    继之,大学士范景文及其妻妾,户部尚书倪云璐与他的一家十三口人,左都御史李邦华,副都御史施邦昭,大理寺卿凌义渠,兵部右侍郎王家彦,刑部右侍郎孟兆祥等俱死之有投御河、饮药,自焚或投环自缢而死。

     大明王朝最终走向了灭亡。

      四.何如宠与南京、濮塘之情结

     马鞍山濮塘是一代名相何如宠祖孙三代的终老墓地,史志中记述的苏坝与丁村,如今明清时期的村名依然保留着,两个村庄相距非常近。墓园与村庄呈现出三角形的形状,略微偏向西北方向。

    《名人故事》“何如宠后裔今何在?”,安庆何氏后裔在续修第五次族谱时更是感慨:“就在九十多年前,何宰相的坟还享有祭田,有专人看护,每年何氏祠堂拨付银两以供祭祀之用。可据这次青山何氏宗祠修缮委员们说,如今的何宰相坟已是淹没在荒草一堆里了,连墓碑也被当地人砌在了一座桥墩子上,而且是背面朝外,没法辨认是否是何宰相的墓碑,真正是“荒冢一堆草没了”。

     而安庆何氏所描述的桥墩子,就在今天通向黄里村的进村约二百米的路口上。这里的水坝早年建设时,确实是将何家墓碑拖来修了大坝。

    至今,村里仍流传着古墓里埋葬的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意味着墓主人的地位显赫仅比皇帝低。也证实了村民的说法。

     一个曾担任过明朝的礼部尚书,谥文端公,祖籍江西婺源,后移籍安徽桐城。在许多史料中描述的是他晚年在南京的赐第直至终老,其生前地位显赫,他因何不选择风风光光的葬在安庆老家或南京,而偏偏选择世外濮塘呢?其中必有蹊跷。

    据历史记载;何如宠和南京又有很深的渊源。尽管他是安徽桐城人,祖籍婺源,但晚年是在南京度过的。因为他辅政有功,崇祯皇帝特赐府邸于金陵(现南京),就是现在的长乐路上。何如宠后来一直在此生活,直到去世。南京地名典故——大夫第:街巷名(废)位于长乐路东段,即武定桥至琵琶巷口一段之旧称。街侧有清乾隆庄园秦涧泉晚年居住之宅邸,以其官职得宅名为大夫第。清《同治上江两县志》载:“大夫第,清嘉庆年间,秦大士归老后买下何如宠的故居,秦涧泉晚年居此,有园曰瞻园,又有百子同居之堂,相传本为(明)何如宠赐第。街以宅名

    1631春,奉旨助周延儒总裁会试。事毕,以病请求归休九次上书获准。

    1633年秋,再进左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抚按敦请,因首辅周延儒被温体仁排挤,召如宠回京接替。如宠素知温体仁阴险狡诈,料不相容,赴京途中,六次上疏坚辞不就。始得请赐老秦淮,岁给与廪如制。

    《枞阳历史文化名人何如宠》方学渐云:尽管何如宠已息影林下,但朝廷仍岁给俸禄,不时遣行人存问,这种待遇在崇祯朝罢政阁臣中实为罕见,而他每具疏谢,也总会附陈国家大计。至于地方官员若以政问,则不厌其详;凡里中民间有冤苦不能自申者,均依靠他而得以澄雪。晚年他腿脚不便,但仍酷嗜山水,居家乡时常往来龙眠浮渡之间。(文――何如宠谏诤言淡泊沉浮《合肥晚报》2013年3月18日载)。

    1.明朝时期濮塘的自然环境:江南省原为明朝南京地区(南直隶),当涂归善乡(现濮塘镇)在江南省的管辖区域,本地重要事件应向南京进行禀报。

    《当涂县志》(民国)明碑《天马山幽谷庵玉乳泉铭》,明朝礼部侍郎倪谦撰文:“太平之当涂有乡曰“归善”(今濮塘镇),有山曰“天马”。境深地僻,人迹罕到。其东则有尖刀峰峙其左,其西则有鹿角山环其右,又有麒麟山拱其南,大岘山拥其北,四顾盘互,为灵秀所萃结。乡民闻枯石得水,奔走聚观,啧喷叹异。上人于是介玉衡来京偈予,请赐泉名。

    玉乳泉经明成化十年宪宗皇帝钦赐后,声名鹊起,在此建庵、寺庙“真乃释家修行之绝佳妙处。”

    当涂距离南京仅九十华里,对一个曾担任过大学士的文人,想必拜读过倪谦如此优美的文章,慕名此地绝非一时心血来潮;终老濮塘,选择一个归隐山林的方式亦属情理。

     2.何如宠晚年的境况:《四库全书》明史部分为清朝人编纂,史书中对他1631年以后的十几年生活,尤其是六次请辞回到南京赐第直至1642年期间,却是着墨不多。

    崇祯皇帝朱由检在位17年,史书中对他用人多疑,内大员和首辅走马灯似的换个不停,给以“崇祯五十相”之称谓。他对官员要求苛刻,动辄贬黜杀戮、抄家灭族。

     1625年,廷推礼部左侍郎,时阉党魏忠贤专权,东林党人士杨涟、左光斗等遭陷害。魏忠贤心腹魏广微上疏弹劾何如宠与左光斗,因此而被夺职。

     崇祯猜忌多疑令其非常失望。在自己的人生理想与抱负彻底幻灭情形下,同一个生性多疑的皇帝在一起,伴君如伴虎:加之六次请辞,担心重蹈袁崇焕的结局。既然不能殉国报主,就只能选择隐而不出,回到老家或民间隐居。

      隐居实际是一种不得己而为之的行为,或为保全身家性命。至此,可以理解一代名相何如宠有桐城故乡却不能回,有南京赐第却不能待,找一个世外桃源过隐逸生活,实属无奈之举。

    顺治元年(1644),顺治帝在其即位诏书:“征聘山林隐逸的怀才报德之士及武略出众、胆略过人者;前朝降谪官员,不系贪酷犯脏;有俾治理者,昭雪叙用”。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环境造成许多怀才不遇的士人们纷纷归隐。《枞阳县志》、《枞阳文物志》中载:他寓居南京时,方以智、冒辟疆等明复社成员经常出入其门下,畅叙诗文。而方以智是出家为僧,冒辟疆则是放意山林,与之惺惺相惜亦表明他晚年已心灰意冷,无意官场。

     独子何应璜,从许多文史资料里查询,虽有出生年月,却无卒年。在《桐城续修县志卷第十三·宦迹下》云:不乐士进,乞归山林。也间接反映出他们父子俩厌倦官场的心态。

     在写给同里布衣老友父亲《再过钱尔卓草堂》:“一月茅堂两度过,适欢无奈故人何。开筵水近鱼虾美,卜筑山深松桂多。不少惨题淹岁月,依然尘榻挂烟箩。殷勤往事重回首,黄菊丹桂满旧柯”。文中怀有归隐失意、落寞情绪,“开筵水近鱼虾美,卜筑山深松桂多”,则反映出他寄情于山、恰情于水的状况,此句迄今为止仰或是对世外濮塘最经典的溢美之词。用比兴的手法表明他对归隐山林的人生态度。

    3.从墓葬形制分析何如宠隐居濮塘的理由: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文章,提出“破除几千年来剥削阶级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旧思想、旧文化、旧习俗、旧习惯”的口号,一场席卷全国的“破四旧、立四新”运动展开。

     据史料;“明思宗崇祯皇帝自缢的北京景山槐树被锯断;北京城内的袁崇焕坟被夷为平地;安徽和县乌江畔霸王庙虞姬庙和虞姬墓,香火延续两千年至今日横扫之后,庙墓被砸成一片废墟。文革后去霸王庙的凭吊者,见到的只是半埋在二里半露在地上的石狮子。”

    据亲历何如宠墓被毁坏过程的村庄百姓回忆:墓的形制保存的非常完好,没有被盗墓贼光顾,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或被损毁,或被抢掠,有胆大者还将何如宠身上的黄色龙袍扒拉下来,套在身上招摇过市。

    至于他穿上龙袍,从杨健吾先生所著《明代中国民间色彩民俗》中论及:明后期,在富甲天下的江南地区,由于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社会上拜金之风盛行,经济的发展动摇了社会的上层建筑“法网渐疏”封建礼制失控,这些禁令都已名不副实。富豪缙绅的服饰更是层出不穷地争奇斗艳癖好华丽裳成为一代之时尚。民“不复知有明禁”(张瀚《松窗梦语》)。西门庆穿上了何太监送的青缎五彩绣,小小的八品官系金带衣麟蟒的不算稀罕,清贫自守的寒士也不免脱下皂袍换上彩衣。自成化年后,明初制定的《大明律》其礼制已名存实亡。

    从尸身保存完好的情形分析,何如宠应该在没有死去之前就生活在此地墓也是早已预备成了前期工程,当何如宠升天后,他的子孙即刻进行了下葬,墓是运用糯米汁浇筑而成,反映出墓主人的身份等级非寻常百姓所企及。

     再则,濮塘四顾环山,交通极为不便,若死后将他从南京府邸运来,稍许耽搁延误,将不利于尸身保护势必会造成腐朽。也不符合在濮塘发掘时的实际情形。

    其子何应璜,其孙何亮功皆葬于丁村,史书描述离何如宠墓仅数里。不难看出,他们祖孙三代早就在濮塘购置了房产,拥有一处世外桃源,颐养天年,只有如此才契合真实缘由。

     五.欣喜南京和园盛世涅槃

    乾隆二十八年(1763),时任陕西巡抚的大儿子秦承恩买下了何如宠的府邸,何如宠是明崇祯时期的宰相,门前那段街道由此而叫大夫第。秦大士退任移居大夫第后,于园中种植柏、梓、桐、椐四木,取意“百子同居”,花园取名瞻园,世代书香相承。

    2014年7月24日,《现代快报》刊文,江西清代老宅“搬家”到南京,取名“和园”。“和园”地处滨江大台阶东北方向,是个古建筑博物馆。

    据介绍,这座明、清时代徽派老宅,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从江西清代老宅――何相府“搬家”(当年江西婺源还属于徽州府)来到南京国际青年文化公园的。又据介绍,清嘉庆年间,明崇祯年间大学士何如宠的后人为了纪念他,修建了宅子,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现取名“和园”,是用“何’的谐音,又有“和谐”之意。这座何相府老宅总占地十八亩,内院九亩,由一主宅和两座花园组成,其主宅为典型的徽派建筑,三进两院落。

    把整个宅子异地搬迁并复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据说,工程建设人员先在原址上经测量手绘,小心翼翼地拆除、包装。听说10000多个木构件组成的主体徽派建筑,包括脚下的石板、庭院里的石雕,其中不少是文物级的。把所有砖瓦、木构件标识清楚,然后小心翼翼地拆除,分门别类包装,变成12万建筑构件。他们用十几个集装箱把所有构架从江西运来,再按照原样重新搭建修复。为此,300多人花费了3个月时间,破损明显,还请能工巧匠修旧如旧。一件件仔细拼装构架。“和园”作为公园内传承和弘扬中国古典文化的场所,具有特别的意义。

     六.喟叹濮塘文端公荒冢凄凉

    何如宠1642年葬于濮塘,距今已有370多年。史料记载可资鉴关于他的文献较多,但地表上的重要文物《马鞍山名胜古迹志》/碑碣石刻·【何国老碑】,经与市博物馆、市地方志办公室确认,现藏濮塘苏坝村。

    三年前,笔者就着手研究濮塘的历史文化,在当地老乡曹学富的陪同下,曾走进黄里村进行调研,在跳下桥面钻进桥铛时还亲手抚摸了石碑,目睹过那些清代的石碑,铭文清晰,有清朝道光年间、民国时期的碑文,更早时期的大石碑据说被垒砌进桥墩内,村民们证实建桥所用石材就来自何家墓园。

    再次来到黄里村的桥址,是今年的11月,当我轻车熟路的来到这里时,惊讶的一幕发生了,一座2015年新建的水泥桥将原先的桥墩子彻底改建,哪里还有何如宠历史印迹的影子,物是人非呀,令人痛心疾首,唏嘘不已!

    为解决墓主人还有其夫人的详情,在苏坝村71岁余庆和老人陪同下,我来到苏坝村的一座后山上,老人回: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当地村民掘开了这座并不显眼的墓穴,墓主人是个女子,头上有盘起的发髻,还有一柄木梳子,穿的服饰也是女人的花衣服十指皆用布包裹,且每个手指都包裹约5、6公分,外面再用布包裹严实。棺椁是用楠木打造的,后来村里用其上好的木材做了打粮食的贯桶。我对老人说何如宠的来历时,他满脸诧异,村民们一直以为这里埋藏的是“何国老”。他将我带到村前的一座建于60年代的石桥,指给我说:这块石碑是“何国老碑”,就是《马鞍山名胜古迹志》/碑碣石刻·【何国老碑】记载的现藏苏坝村的石碑。由于年代久远,石碑的铭文是从民间征集而来,并未得到考证。

    有意思的是,何家祖孙三代及何如宠方夫人的墓地分别建在东、南、西三个方向,环绕着何如宠的墓而建。如今何如宠及其夫人的墓早已被扒拉得荡然无存、荒冢凄凉。

     七.歉意一代名相何如宠

    文端公何如宠,你生活在一个行将没落的大明王朝,你辅佐朝政虽尽心尽责但王朝将倾,你已无力回天,在身心俱疲、心力憔悴的情形下,实属无奈地选择了归隐。

     造物弄人,1644年你的主子崇祯感到大事去矣,选择了在北京上吊的不归路,可在你死后的300多年后,你虽早皇上三年安静地睡在世外濮塘,但当地村民还是将你的尸身拖出来,用绳索将你也吊在了树上。历史惊人的一幕竞有如此的巧合,大明王朝在当代为我们再次演绎出一幕悲欢离合的穿越故事,陛下与爱卿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隔时空遥望了。一个朝代的悲剧结局呀!

     呜呼,一代名相何如宠,是错误的时代造成你的尸骨无存,我们为你歉意。

     今年冬至到来时,我打算到濮塘邱上村,在你被扒拉的墓园旁,为你祭奠,点一烛香、敬一杯酒、烧一叠纸钱,愿你魂兮归来

    参考文献:

    1、《当涂县志》(民国)奚侗、鲁式谷总纂艺文志·卷三十八/碑碣类·明碑【碑阴玉乳泉诗】(M黄山书社出版出版时间:2011,(4):1519。

    2、钦定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江南通志》卷四十一(清)黄之隽编(M):141。

    3、“何如宠谏诤言淡泊沉浮”一一枞阳历史文化名人何如宠《合肥晚报》(N)2013年3月18日版。

    4、康熙《太平府志》卷二十四·陵墓/四(清)黄桂、宋骧等纂修(M)

    5、简体字本二十四史《明史》清]张廷玉等撰列传第一百三十九(M)中华书局出版出版时间:2000(6):4339。

    6.《当涂县志》(民国)奚侗、鲁式谷总纂艺文志·卷三十八/碑碣类·明碑【玉乳泉铭】(M)黄山书社出版出版时间:2011,(4):1517。

    7.《马鞍山名胜古迹志》五/碑碣石刻·【何国老碑】马鞍山地方志编纂编纂人员:李昌志葛向勇李祖鑫(M黄山书社出版出版时间:1992,(12):68。

    8、《明代中国民间色彩民俗》作者:杨健吾(M)出版社:重庆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1)

    (本文感谢马鞍山市博物馆、市地方志办公室、花山区濮塘镇,提供史实资料)

    文章分享到:

    发表评论

    *

    * 绝不会泄露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赞助我们   | 留言交流

    Copyright © 2014 何氏宗亲网_何姓家谱网  www.heshi8.cn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ICP证:粤ICP备12009996号

    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和何氏宗亲提供,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说明,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服务何氏宗亲凡有心支持家族网站发展捐赠家谱资料的宗亲请联系站长

    站长:何振富   E-mail:hzfhins@qq.com  QQ/微信:254429731    

    主编:何伟基   网名:源流长(原百度何吧吧主)   QQ:2675799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