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物古迹 》 正文
  • 连平县大湖镇油村村—何新屋

    编辑:admin |   |  浏览量:35535 次  |  2020-08-14

    连平县申报第七批广东省古村落材料

    连平县大湖镇油村村—何新屋

    申报单位: 中共连平县委宣传部 连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连平县大湖镇何新屋宣传片视频

     

    一、 引言

    连平境内绝大多数 中原汉族后裔, 操客家方言, 属“ 客家人” 。 多数自 南 宋至 清 末, 陆续经福 建、 江 西 等 地 辗转迁入。 在 带 来中 原 文化的 同 时 , 又溶 合地 方 文 化 , 造就了独 具特色的地 方 文明 。 随着 农 业 生产的 发 展 和 中 原 地 区因白然灾害或战乱 大 量移 民南 迁 定 居, 连平 人 口逐渐增加, 并 出 现了 大 量 的古村落 。 这些 古村落大 多 以姓 氏家族 聚居, 有 的 为 公子孙, 有 的数 姓 共 居, 和谐相处。 它 家族式生 息和繁衍 的 历程 与明 证。 这些 古 村 落 大 多 依 山 靠 水 而 建 , 布 局 较 为 分 散 , 以 群 屋 而 居, 巷道 相 连 , 门 户贯通, 守望相 助 。 每 个 村落 , 都部 装载厚重历史 的 典籍, 典型 的民族文化的活化 石 , 凝 聚 着 炎 黄 子 孙 的 文 明 历 史 、 价 值 观 念 、 生 命 感 悟 、 族 群标识 、 人文 精神 、 宗教哲 学、 聪灵巧慧……。

    这些蕴含着丰富 农耕文化 元素 的古村落 , 有着 数 百 年、 上 千 年 甚至更氏 时 间 的 历史, 见证着 地 方 农 业 文化、 古 代 建筑 和 民俗、 民 风 的演 变 与 发 展 。

     

    二、何新屋概况

    1、 地理位及资源概况

    何新屋 , 位 于 大 湖镇 西南部的 油 村村 , 相邻白然 村有 楼 下 村、 五 斗种 村、 金竹国 村、 朱 屋村 等。 何新屋 形 成 于 清 初 , 全 村 173多 户 住 民 , 人 1030。 何 新 屋 古 村 落 占 地 面 1 . 7公 顷 , 历 史 传 统 建 筑 规 模16000平 方 米。 主要 村民 姓 氏 为 何氏、 为 客家 聚集区。 地 势 平 坦 、 广 阔, 土 地 肥沃。 大 湖 河 从 村西 流过, 水 源 充足, 河 两岸植被茂盛, 生 态环 境 保持良好。

    这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温和, 四 季分 明 , 雨 量充沛。 海拔 高 140。 古 有 粤 赣 古 道 联 通 内 外。 现有 国道G 328线 、 省道忠( 信) 走( 南) 线穿 村 而过, 北通 江 西 , 南 至 广 州 、 东 莞 、 深圳等 地 , 距 粤赣高 速 出 入口 不到2公里, 距昆汕 高 速 忠 信 出 入口不到4公里, 交通便利。

    近 年来 , 连平县委、 县政府 和 大 湖镇 委、 镇 政府 加大 对 何新屋古村落的 保 护 利 用 力度, 投入近千万元以旧 修旧修 护何新屋 , 办起 了 民俗展馆 , 契约展馆 和 何 新 屋 阻 击 战 展 馆 , 打 造 “ 古 村 落+旅 游 ” 的 新 农 村 建 设 模 式 ,2018年11月 , 国家级赛事南粤古驿道走向大赛第 六站开幕式在何新屋举行 。 近 年来 , 前来何新屋 观 光体 验 古 邑 建 筑 文 化 , 民 俗 文 化 和 红 色 文 化 的 游 客2万 多 人 次 。

     

    2、 农耕生产、 作坊商贸概况

    当前 , 村 里 的青壮年多 外 出务工、 经 商 , 留村人员 多 以 耕作、 种植 、 养殖 为主, 兼 以 手工制作、 泥 水 木工 为 辅 。

    耕作 种植 多 为水 稻、 花生、 黄 豆、 地瓜、 大蒜、 蔬 菜、 苞 米 、 芝麻、 绿豆 等。

    使 用 农 具 、 工 具 多 为 传 统 的 犁 、 祀 、 铲 、 锄 、 镰 、 铺 、 锹 、 粪 寞 、 箩 筐 等 。 现 耕 作 平 田 , 水 稻 收 割 多 用 机 械 , 亦 有 沿用牛耕人收 。

    禽、 畜养殖 , 多 为 牛、 猪、 鸡、 鸭、 鹅、 鱼、 兔 等 为主, 亦 有 少 量 养殖羊、 龟、 峰、 虾、 蛇、 中华饵 等, 经 济 价值较 高的动物 。

    以 往 , 村中传统手工 业 、 传统工艺 甚 多 , 工匠世 代 相 传 , 打 铁 、 织 布 、 印 染 、 花 灯 、 木 工 家 具 制 造 , 酿 酒 、 米 粉 、 花 生 、 豆 腐 、 酱 油 等 制 作 。 随 着 时 代 的 发 展 , 大部 分 的生产、 生活用品己 有 专 业 的企 业 、 厂家生 产销售 , 故许多的传统手工制作己失传 。 现 存 于 村中的 传统手工 业 、 传统工艺尚 有 花灯、 柴火烘花生、 木工家 具制 造 、 酒、 米 粉、 豆腐、 酸菜脂制 等保 留 

    其中:

    酿 酒 在 连 平 县 内 普 遍 存 在 , 几 乎 家 家 户户都 会 酿制 , 特 别 在 忠 信 、 大 湖 地 区 , 更 有 特 色 , 且 品 种 丰 富 。 “ 连 平 客 家 娘 酒 ” 种 用 糯 米 酿 制 而 成 的 低 度 酒 , 这种 酒甜 而不 腻 , 香醇可 口, 老少适宜 。 在清雍正 八年《 连平 州 志》: 记 载 “ 十 月冬 至, 五鼓取溪泉 水 作 酒 , 曰 暑 不变 昧 ” 。 可 见, 在 清 初, 连 平 客 家 娘 酒 己 经 兴 盛。

    连平客家娘酒 主要 由妇女酿制传承 , 可谓娘制、 娘 传、 娘用、 敬娘之物 , 故 而 得名 。

    何新屋 直存在酿制“ 连平客家娘酒” 。 主要 品 种有黄 酒、 黑糯 米 酒、 浸缸烧酒 等。 该酒低 度, 赤 黄 色 , 含有 大 量 的糖 分 、 有 机酸 和 多 种 生 素, 誉称 为 “ 液体 蛋 糕 ” , 有 强 体 养 颜 的 功 效 , 适 合 日 常 饮 用 ; 同 时 也 上 好 的调昧品 , 置 于 阴凉 处保 存 , 越久越香 。 也 连平人的送礼佳品 。

    “ 连 平 客 家 娘 酒 ” 酿 制 以 糯 米 、 水 为 主 要 材 料 。 需 要 大锅、 饭舰、 磨篮、 竹 箩、 瓦缸、 酒坛 等 器具 。 在 选料、 用具、 时 间 、 温度 、 配料 等方 面很 有 讲究 。 整 个 酿制 过程有着 许多 靠 言传身 教 的细微技艺 , 因 此各人酿 制出来的酒质也 有 差别 。

    传 统 酿 制 技 艺 有 选 料 、 浸 米 、 蒸 饭 、 放 酒 饼 、 发 酵、 浸酒、 滤酒、 熄酒 等 八道 主要程 序 。 俗话说;“ 酿 制客家娘酒永远 不 敢称高手” , 可 见, 连平客家娘酒酿 制作全凭 氏 期的实践 操 作 , 经 验 积 累 。

    连 平 客 家 娘 酒 酿 制 技 艺 于2009年10月 被 列 入 广 东 省 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 表作名录 。

     

    柴 火 烘 花 生

    何 新 屋 柴 火 烘 花 生 大 湖 镇 独 有 的 传统名吃 和 特色食品 , 其制作工艺 独 具 风 格 , 具 有 浓 厚 的 乡 土 气 息 。 此 花生 经 由 客 家 民 间 独 特 配 方 精 制 而 成 , 以 果 实 饱 满 的 白 玉 花 生 为 主 , 经 过 精 选 分等 、 清 洗 去 污 、高 温 蒸 煮 、 辅 以 食 及 当 地 特 有 调 昧 配 方 等 , 经 柴 火 烘 而 成 。 色 天 然 , 口 感香 而 不 腻 , 口 昧 既 天 然 又 独 特 , 茶 余 饭 后 的 休 闲 小 食 , 待 朋 接 友 的 佳 品 , 更 逢 年 过 节 送 礼 的 佳 品 。 柴 火 炕 花 生 远 销 珠 三 角 及 港 澳地 区。

    一杯 清 茶 , 一包 柴 火 烘花生 , 那 独 特的烟熏香昧 , 将人们的话题、 思绪 带 回那 柴火生活年 代 的回忆 。

    此 柴 火 烘 花 生 制 作 技 艺 于2018列 为 连 平 县 第 四 批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

    忠 信 火 蒜

    何 新 屋 村 民 们 冬 季种 得 最 多 的 作 物 就大蒜 。 这种 蒜 经过氏 达15天的烘房烟熏 后变成金黄 色 , 体大粒满 , 质 量 上 好 的火蒜 , 在国内 外 享 有盛 誉 , 产 量 居 全省第 位 , 连平 主要 的出 口 产品之 , 产品远销 西欧 和 东南 亚。 俗称“ 河源火蒜” 。

    油 村村、 何新屋 带 村落传统墟场设 于原 粤赣古道 朱 屋上门 北 地曰“ 石古大王庙” 旁 , 逢农 历 、 四、 七 为 传统赶 集 日 , 现 改农 历 二、 五、 八 。 赶 集 人员多 为 周 边 湖 东、 罗 经 、 石马村及忠信、 绣缎、 和 平的 居 民 。 交 易多 为白 产的农副产品、 加 工制作品、 禽畜、 种子 及生 产工具、 日用品、 衣服、 肥 料 等。

    平日村 里有 几 处 家庭式小店 , 主要经 营日常生活用 品 和土 特产 , 为 游客展销柴火烘花生 , 忠信火蒜 和 “ 客 家娘酒” 等 传统 土 特产 。

    3、 民俗与人文概况

    何 新 屋 现 存 有 清 末 宣 纸 手 抄 族 谱 及1996年 修 编 的

    《 连平何氏 宗 谱》;2018年配合南粤古驿道走向大赛 修 时 发现 的清 代至 民国时期的田地、 山林、 房屋 等 买卖 交 易 契 约 文 书 原 件 207份 ; 存 清 代 刻 制 的 “ 进 士 ” 、 “ 策 名 天 府 ” 挂 匾 及 清 代 原 挂 “ 守 御 府 ” 、 “ 奉 政 第”、“ 大夫第”、“ 司马第”、“ 朝议第” 复制匾; 存三条清 代 竖立的石制显示荣耀的“ 旗杆石”; 存由毛 东署名颁 发 的革命烈士 证 书及婚嫁、 丧葬、 生产、 生活 等 的民俗文物 等。 何新屋 现 存清 末宣 纸 手 抄 族 谱 及 1996年 修 编 的 《 连 平何氏 宗 谱》 , 该谱 追本溯源 , 详细记 载 该族人 从福州 武平 迁 移至 广东兴宁 , 后迁连 平 大 湖 的 迁 移 历史。 谱内详列各支 线 图谱、 名字 , 明确房序、 辈份 , 上 下氏 幼 。 罗列族 群历代 获取功名、 入 仕、 受封、 为 家族 作出 重 大贡献的杰出人才 , 革命烈士 等, 尊显荣耀 , 为 后 人竖立榜样 , 激励上进 。 以 及家节、 警句、 墓葬、 族产 等。

    己知何新屋 历史 及 近代代 表性人物 有 :

     

    何 其 勋 ( 进 士 匾 挂 匾 者 ) , 清 道 光 二 十 五 年( 1845年 ) 丙 子 科 恩 科 进 士 。 何 其 勋 为 何 新 屋 开 基 祖 十 三 世 廷 侯 公 或 廷 作 公 之 子 , 高 中 进 士 后 到 江 西 为 官 。 因 其 本 人 及 后 代 未 归 梓 , 故 相 关 史 料 缺 乏 ,有 待进 步的收 集。

     

    何 景 明 ( 司 马 第 匾 挂 匾 者 ) , 清 道 光 二 十 九 年(1849年) 侯选直隶 州分州。 何景明 为 安 成公氏子, 为 官清廉 。 创立当时何新屋唯 持 牌“ 五 福 堂” 商铺 , 因 诚信 经 营 , 童吏无欺 而 远 近 闻名 。

    何景照( 奉政第、 朝议第匾挂匾者) , 清道光二十 六年(1846年) 直隶 州 知 州, 二十九年(1849年) 运 使司 。

    何 景 照 为 望 成 公 二 子 , 为 官 忠 直 廉 政 。 其 家 族 在 何 新 屋 创 办 铺 、 仓 、 当铺 , 现 有 些 己崩塌 为 遗址 。

    何 望成 ( 大夫第、 策名天府挂) , 讳凤梧 , 号 仪亭 , 候 选 布 政司理问 , 道光二十五年( 1845年), 任 候 选巡政厅 。

    其 一生清廉 , 为 官清正耿直 , 处 事 公 正 , 深 受 百姓 爱 戴 , 得 到 朝 廷 嘉 奖 , 得 赐”策 名 天 府”金 匾 及 锦 绣 绸 缎 寿帐 。

    十二烈士 , 何新屋除 了 个 具 有 浓 厚历史 文化底 蕴 的村庄 , 尚 个 红色的村庄 , 英雄的村庄 。 在革命 战 争年 代和 清匪反霸中 , 先 后有 十二位优秀的儿女献出 了 宝贵的生命 。 他们 分 别:

    何杨 , 何杨烈士 连 和 民 主 义勇队桂林 中队的副 班 氏 。 在 解 放 战 争 时 期 , 与 敌 伪 作 战 时 非 常 勇 敢 , 有 “ 不 怕 死 勇 士 ” 之 称 。 在1948年3月11日 反 扫 荡 的 斗 争 中 , 为 掩护部队撤离险境 , 与敌人肉搏 而 壮烈牺牲 , 年 仅31岁 。

    何罗松 , 何罗松烈士 于 九四八年参 加 截击国民党 官照洒伪军的 战斗 中 , 在白石阪 不 幸牺牲 。

    何菊生 , 何菊生烈士出生在 个富 裕的家庭 ,14岁 时受其兄影响 , 参 加了 县大队 , 当 个 小 战 士 。1950年 , 上坪 土 匪暴动 , 随 连队进驻上坪 匪 , 在激 战 中 不 幸中 弹牺牲 , 时年仅15岁 。

    何年昌 , 何年昌烈士在 九四八年二月余屋 击国 民党伪军官照洒部中 , 不 幸牺牲 。

    何祥华 , 何祥华烈士 东二支队二中队的 通 员 ,在 从 九连 部送情报给连平地 下 党 , 途径内 莞 夜宿时 被敌联防队 发现 逮捕 , 遭严刑审问拷打 , 宁死 不 泄露部队情况 , 敌人最 后 把他的双耳割掉 , 押 到 东门杀 害。

    何 珍 华 , 何 珍 华 烈 士 其 兄 何 恩 惠 早 年 就 参 加 了 革 命 , 在部队任中队指导员 。 受其兄影响 , 动员丈夫刘钦 跟 随 她 起参 加 九连部队 。 她任部队卫生员 , 工作认真 负责 , 得 到 部队领导 和战 士们的 致 好 评 。 惠 州 刚解放 时 , 她 不 幸 患 上 了 急 病 , 经 医 治 抢 救 无 效 , 病 故 于 惠 州。

    何娘林 , 何娘林烈士1948年参 加 九连部队 ,1951年 随 部 队 进 驻 东 莞 虎 门 , 在 夜 哨 交 接 时 , 被 战 友 失 枪 错 害。

    何运香 , 何运香烈士在革命 战 争中 , 热 心支 持 革命 活 动 , 冒 死 掩 护 革 命 战 士 。 其 行 为 被 国 民 党 政 府 所 掌 握 , 九 四 八 年 十 二 月 二 十 八 日 在 其 去 石 马 吁 买 年 货 时 , 被 国民党联防队逮捕 , 就 地杀 害。

    何娘健 , 何娘健烈士家境贫困 , 受尽剥削 , 对 反动 政府 深 恶痛绝 。 九连地 区 恢复武 装斗 争 后, 他虽 然 年老 体弱 , 依然积 极支援九连部队活动 , 动员年轻人参与 为 部 队 担 粮 送 粮 , 掩 护 部 队 , 筹 粮 及 监 视 反 动 地 主 等 工 作 , 表 现积 极 。 九四八年二月国民党部 从 忠信开往 和 平 , 企图围 九连地 区 游击队 , 路 经 何新屋二 千 多人 , 该村农会 氏 何恩寿组织民兵 , 阻击敌人 。 何娘健 和 何娘 珍烈士用 土 炮首先向敌军开炮 。 激 战 昼夜 后, 敌军使 用迫击炮向何新屋连开三炮 , 何娘健、 何娘珍 不 幸在炮 火中 同 时光荣牺牲 。 解放 后, 毛 东 主 席签 发了 何娘健烈士 证。

    寿 , 何碧寿烈士兄弟四人 , 他二哥何田寿早年 就 己 参 加 了 东 纵 二 支 队 , 在 无 钱 电 台 工 作 ( 又 名 何 平) 。 在其二哥的影响 下, 十四岁 就 参 加了 游击大队 , 连队 里 的 战 士 都 叫他“ 小鬼” 。1950年上坪 土 匪暴动时 随 部队的 个 排进驻上坪 , 夜遭数 百土 匪包围攻击 , 在 敌强我弱的情况 下, 突围中 不 幸中弹牺牲 , 年仅15岁 。

    何娘珍 , 何娘珍烈士 对旧 社会 深 恶痛绝 , 对 九连山 地 区 的 革 命 工 作 非 常 支 持 。 参 加 民 兵 组 织 后 , 表 现 积 极 。 九四八年国民党蔡绍达部队进军大 湖, 在路 经 何 新屋时 , 他首先向敌军开 了 第 炮 , 敌军立即包围整 个 村 , 激 战 昼 夜 后 , 被 敌 人 的 追 击 炮 , 击 中 头 部 而 牺 牲 。

    何惠恩 , 何惠恩烈士 经 常在其父亲开 于 忠走 公 路旁 的小食店 里 帮忙招待来往客人 , 其中 有不 少 地 下 党员 和 游击队员 , 受 到 进步思想的 教 育 和 启 发。 于1947年秋 参 加了 九连游击队 , 做 了 钢铁连连 氏 曾坤延的 通 员 。 1948年5、6月 间, 在灯塔 战斗 中 , 不 幸中弹身负 重 伤 , 抢救无效牺牲 。

    该村各 姓 氏及何新屋 至 今仍 保 留 着 传统的习俗 和 惯 例 , 每 年的春节、 端午( 俗称五月节)、 中 元 节( 七月 十四、 俗称鬼节)、 均备置三牲( 鸡、 鱼、 猪肉)、 香 烛、 鞭炮 , 合族 至 祠堂举行祭祖活动 。 各家制作 油 果、 艾械、 棕、 叶板 等相 互赠送 。

    村民信仰 有 佛 教 、 道 教 、 鬼 神 、 祖 宗 崇拜 等, 在村 中建 有 “ 盘古大王庙”、“ 石古大王庙” , 何新屋内设 有 “ 观 音殿”、 置 有神 鑫祖 宗 牌位的祖堂 等, 逢年 过 节 进行拜祭 。 在屋的中路祖堂 后 石街中位及屋西的“ 南 北 厅 ” 内 天 井 , 均 有 用 卵 石 拼 砌 的 “ 大 极 ” 、 “ 八 卦 ” “ 葫芦” 及“ 八仙” 木雕 等 道 教 特 有 的符号特征 。 在天 井的拼图中亦 有 佛 教 的“ 虫” 吉祥符 等 图 形, 可 见 村民 的 宗教 信仰多样化 。

    全年 主要 节令、 节日活动 有 : 春节、 元 宵、 二月二( 龙抬头、 春耕节)、 清明节、 五月节( 端午节)、 七 月半( 鬼节)、 八月半( 中秋节)、 重 阳节、 冬 至 、 新 历 年 。 各节日 都有相 应的活动开展 , 其中 以 春节的活动 最 为 隆 重热 闹 和 最具特色 , 除 了从 年二十五( 俗称 入 年 界) 开始的清扫房屋 , 准备年货( 购置各类食材、 新衣 服、 对 联、 香烛、 鞭炮、 礼品 等 ) , 制作 油 果、 糖 环 、 米 饼、 角仔、 蛋 散等 传统小吃 , 烹制炸肉丸、 炸猪肉、 杀鸡、 宰鸭、 割鱼 等 菜肴 外, 到 年三十制作年夜饭、 去 祠 堂 拜 祭 祖 宗 ( 俗 称 拜 老 年 酒 ) 、 午 夜 开 大 门 除 旧 迎 新 、 初 给 氏 辈 拜 年 、 初 二 去 祠 堂 拜 新 年 酒 、 初 三 为 “ 送穷日” 不 串门、 初 四开始探亲访友 等。 整 个 春节活 动除举行舞龙( 布 龙、 香火龙)、 舞狮 等 传统活动 外, 至 今在何新屋传承 着独 特的客家民俗“ 忠信花灯” 及其 “ 上灯仪式 。

    三、 建筑特性 何新屋 , 位 于 大 湖镇 西南 方 向 , 距 大 湖 墟 镇 约 一公里油 村村内 。 始建 于 清雍正八年(1730年) , 至 今己 有 近 三 百 历 史 , 座 颇 具 规 模 的 大 型 客 家 半 圆 型 围 龙 屋 。 据 油 村《 何氏族谱》 记 载, 该屋 为 何氏十三世祖廷 任 公 遗孀叶氏祖婆携四 子 创建忠兴围 后 再建的新 居, 故 取名“ 何新屋” 

    清雍正二年(1724年) , 何氏 从 梅 州 兴宁石马 迁至 今 油 村村 金竹国 走 居, 兴建“ 忠兴围” 。 同 年 ,46岁的 何廷任病逝 。 雍正八年(1730年) , 叶氏携 子 建“ 何新 屋” 并迁居于 此 。

    何新屋始建时 为 二 重 抱坪式半围龙屋 , 后随着 家族 的壮大 , 人 口增加, 而陆续 扩建 , 至 民国时 , 己扩建 至 九 围 , 形成 三 进 九 围 抱 坪 带 楼 角 、 月 塘 占 地16000多 平 方米 的大 型方形 围屋 。 随着 岁月 流 逝 , 时 代更 迭 , 人员 迁 出 , 现 存 相对 完 好 的 原 建筑 有 三进四围 , 其余的 或 部 分 崩塌 或 拆建 。 现 存建筑坐西 北 向东南 , 面 阔69米, 进 深75米, 面 积5175平 方米。 瓦顶悬山、 硬山式 , 砖木结 构 。 全屋 从 前栋 至后逐 围 逐 进高起 , 层次 分 明 , 寓意步 步高升及生活节节高 。 屋前 有 地坪、 挡墙 和 月塘 。

    1.大门

    全屋 外 围设置大东门、 大南门、 西门、 中心门、 上 门五门 。

    大东门 , 位 于 何新屋东南角 。 为现 存三进四围的出 入 之 斗 门( 称之 为 大东门) 。 瓦顶悬山式 , 砖木结构 , 外 墙石、 灰、 沙 加 红糖、 糯 米 浆穷筑 , 内墙砖砌 。 大门凹 肚 式 , 麻 石 构 造 拱 形 门 框 , 厚 木 门 板 , 门 板 背 设 置 活 动 木 栅 加 。 门 设 置 石 制 葫 芦 形 望 击, 形 成 对 大 门 的 交 叉 保 护 和 有 效 控 制 。 门 额 悬 挂 复 制 刻 文 “ 守 御 府 ” 木 匾( 因 该 屋 形 似 城 堡 , 建 筑 坚 , 防 卫 功 能 强 大 , 在 历 史 上 为 村 民 防 匪 避 乱 发挥 了重要 作用 而 得名) 。 门厅砖墙承棋 。

    二 东 门 , 进 入 大 东 门 经 约 30米 石 街 至 二 东 门 , 此 门 为 防 备 大 东 门 被 贼 人 攻 破 , 阻 挡 入 屋 而 设 置 的 二 斗 门 ( 称 之 为 二 东 门 ) 。 同为 瓦 顶 悬 山 式 , 砖 木 结 构 。 大 门 亦 麻 石 构 造 拱 形 门 框 , 门 板 背 设 置 活 动 木 栅 加 。 门 额 悬 挂 复 制 刻 文 “ 朝 议 第 ” 木 匾 , 匾 右 上 刻 文 : “ 兵 部 侍 郎 兼 都 察 院 右 副 都 御史 巡 抚 广 东 地 方 提 督 军 务 兼 理粮 饷 陈 大 文 为 ” , 匾 左 下 刻 文 : “ 道 光 二 十 九 年 己 国岁 季 冬月 运使司 何景照立” 。 门厅砖墙承棋 。

     南大门 , 位 于 何新屋西南角 。 瓦顶悬山式 , 砖木结构 , 外 墙 石 、 灰 、 沙 加 红 糖 、 糯 米 浆 穷 筑 , 内 墙 砖 砌 。 大 门 凹 肚 式 , 外 麻 石 、 内 青 砖 双 构 拱 形 门 框 , 厚 木 门 板 , 门 板 背 设 置 活 动 木 栅 加 , 门 设 置 石 制 葫 芦 形 、 方 形 圆 望 击。 门 廊 竖 两 根 圆 形 石 础 木 柱 支 承 前 廊 梁 架 , 横 梁 浮 雕 旭 日 、 八 仙 、 葫 芦 、 书 卷 、 等精 美 雕 饰 , 梁 架 有雕花驼墩及荷花、 花草雀替 , 檐板 通 雕寓意 富 贵的“ 牡丹花” 。 该大门最大特点 为 其在前檐板 处 设置上木 穿 横 梁 、 下 石 条 括 , 安 括 高 约5米 的 活 动 栅 栏 , 增 加 大 门的防护能 力。 这 在我县 现 存古建中 , 尚 属 首 见。

    门厅 两 为 厢房 , 砖砌拱门 。 设木 制 屏 门 。 白 门 厅 入 内 为 “ 宴 会 厅 ” 建 筑 , 占 地 面 积 约240多 平 方 米 , 由 何 景 照( 见代 表人物介绍) 兴建 。 主要 用 于 日常待客 和 举办宴席之用 。 现 地面建筑 己崩塌清除 , 仅存墙基 , 但仍可 见 整体结构 , 为 三厅 两 井建筑 。 在上厅地面存清 代 制作的 方 柱 形 武石 个。 体 现 该屋 住 民的崇文尚武精神。

    在南门片 原 建 有 当铺、 油 仓、 仓、 宴会厅、 马栏等, 现 己部 分 崩塌 和 弃用 

     

    西 门 , 位 于 何 新 屋 西 面 , 外 护 墙 之 中 。 瓦 顶 悬 山 式 , 大门凹肚式 , 麻石构 造 拱 形 门框 , 门 设置石制葫 芦 形 望 击 。 石、 灰、 沙 加 红糖、 糯 米 浆穷筑 。 从 西门进 入为 “ 拱门厅” 及其他建筑 。 建 于 清 代。 由何景 明 ( 见 代 表 人 物 介 绍 ) 兴 建 , 占 地 面 积 约 380多 平 方 米 。 主 要 用 于 设 置 学 堂 、 商 铺 、 当 铺 等 。 其 中 “ 拱 门 厅” 在民国时期 , 中共地 下 党 利 用此学堂开设“ 平民夜 校” , 宣传革命思想 , 播撒革命 种子。 现 建筑体己大部 分 崩塌 。

    中 心 门 , 位 于 何 新 屋 西 面 , 外 护 墙 之 中 , 建 筑 形 制 、 格 局 、 用 材 基 本 与 西 门 相 同 。 中 心 门 进 入 主 要 建 筑 有 由 何 安 成 ( 登 仕郎) 兴建的“ 南八厅” 及何 望成 ( 见代 表人物介绍) 兴 建的“ 龙厅” 。 均建 于 清 代。 其中“ 南八厅” 因 何安 成 生 有 八 子而 命名 。 三厅二井结构 , 其中 , 门厅与中厅之 间 天 井 卵 石 铺 底 间 拼 寓 意 阴 阳 平 衡 、 富 贵 的 太 极 、 八卦 、 铜 钱 图 案 。 据 何 氏 后 裔 介 绍 , 当 年 , 何 望 成 、 何 安 成 兄 弟 亦 官 亦 商 , 富 甲方 , 建 此 厅 正 值 兴 盛 时 期 , 所 以 此 建 筑 在 用材、 装 饰 都 极尽奢华 。 厅内用具、 摆设 温 文雅致 , 墙、 柱、 屏满挂植联、 书画 , 充分 显示客家人崇文 重教 、 耕 读 传 家 的 优 良 传 统 和 精 神 。 何 安 成 为 人 慷 慨 , 乐 善 好 施 , 喜 交 朋结友 , 经 常在此厅与社会名 流 、 乡绅 聚 会、 宴客、 开展娱乐活动 等。 现 部 分 建筑己崩塌 , 上、 中、 下 厅 原 屏门石制栏板 依 存 。

    “ 龙 厅 ” , 由 何 望 成 兴 建 , 位 于 何 新 屋 主 屋 中 轴 线 三 、 四 围 中 位 屋 龙 所 在 位 置 , 故 称 “ 龙 厅 ” 。 分 上 龙 厅 和下 龙 厅 , 其 中 上 龙 厅 面 积 约30多 平 方 米 , 下 龙 厅 面 积 约20多 平 方米。 在 上 龙 厅 墙 面 挂 有 刻 文 “ 策 名 天 府 ” 木 匾 , 意 为 任 职 四 川 。 下 龙 厅 设 置 屏 门 , 屏 额 书 写 “ 乐 善 堂 ” 三 字 。 厅 墙 挂 原 挂 于 南 门 的 刻 文 “ 奉 政 第 ”木 匾 , 匾 右 上 刻 文:“ 钦命广东 等 处 承宣 布 政使司 布 政使 加 级记录三 次 黄 恩 彤 为 ” ,左 下 刻 文 : “ 道 光 二 十 六 年 丙 午 岁 季 冬 月 直 隶 州 知 州何景照立” 。

    在忠走 公 路开 通 之前( 开 通于 民国二十四年) , 何 新屋 住 民 外 出基本 经 西门 和 中心门走粤赣古道 或 大 湖 河 水 道( 大 湖 河 距 何新屋约 200米 ) 。 西门 和 中心门前 原 有 连片 水 塘 , 为风水 作用 , 调 和 阴阳 , 水为 阴 , 居 屋 为 阳 , 阴阳调 和, 宜 居。 二 古人认 为水 能旺财 。 三 有 实 际 用 途 , 可 调 节 住 屋 的 小 气 候 , 可 用 于 灭 火 取 水 等。

    上门 , 位 于 何新屋西面 , 外 护墙之中 , 建筑 形 制、格 局 、 用材基本与西门、 中心门基本 相同。

    2.

    东 楼 角 , 位 于 何 新 屋 东 南 角 , 高 三 层 约10米, 瓦 顶 硬 山 式 , 菱 角 砖 和 挑 檐 砖 相 间 叠 涩 出 檐 。 墙 体 石 、 灰 、 沙 加 红 糖 、 糯 米 浆 穷 筑 , 四 面 均 设 有 石 制 葫 芦 形 望 击 。 楼 内 置 木 楼 层 、 木 梯沿层 而 上 。 现 基本完整 , 略 有 残破 。 南 外 墙留 有1948年3月何新屋民兵 对 国民党武 装 进行阻击 战 的弹 。

    西 楼 角 , 位 于 何新屋西 南角 , 建筑 形 制、 格 局 、 规 格、 用材与东 楼角 相同。 现 楼顶己倒塌 , 木制楼层及梯己 不 存 , 仅存墙体 。

    位 于 西 北 角的上楼角 和 东 北 角的小门仔楼角( 因 此 楼角东面 有 方形 石框小门 而 称之 , 村民亦称 后 门 。 ) 建筑 形 制、 格 局 、 规 格、 用材与东楼角、 西楼角 相同。 现 仅残存3米 左右墙体 

    四 个 楼 角 之 间 原 筑 有 高 约8米 , 由 石 、 灰 、 沙 加 红 糖 、 糯 米 浆 穷 筑 的 护 墙 相 连 接 , 形 成 倚 角 , 可 相 互 关 顾 , 形成交 叉火 力, 有 效控制全屋 外 围 , 阻击匪寇 对 该 屋的侵扰 。 此护墙 现 仅西、 南面部 分 残存 , 基余己崩塌 或 拆建 。

     

    3.中 心 屋 ( 现 存 相 对 完 整 的 三 进 四 围 ) , 从 大 东 门、 二东门进 入为 中心屋 , 三进六井结构 。 中心屋前面 有 占 地 面 积 约1200平 方 米 的 门 坪 , 门 坪 前 有 高 约1 . 5米 的石、 灰、 沙 加 红糖、 糯 米 浆穷筑的挡墙 , 作用 于 阻挡风 刹直冲 主 屋 和 防止财 气流 失 。 挡墙 之 外 为 宽 约2米 的 石 铺 街 道 , 村 民 称 之 为 “ 马巷” 。 “ 马巷” 前面 占 地 约2000平 方米 的半圆 形 月塘 。 月塘与 半圆 形 的围屋合 成 个 圆 形 的阴阳太 极 , 寓 意 阴 阳 平 衡 , 适 宜 人 居 的 吉 宅 

    中心屋

    中 心 屋 正 面 第 围 外 墙 为 硬 山 墙 , 第 二 围 外 护 耳 山 墙 筑 饰 为 馍 耳 形 。 正 面 设 五 门 , 中 大 门 通 厅 堂 , 余 四 门 通 第 和 二 围 。 均 为 凹 肚 式 , 木门框 , 石门墩 。

    中 大 门 , 门 廊 前 檐 挑 手 置 有 荷 花 雕 刻 驼 墩 。 门 额 悬 挂 复 制 刻 文 “ 司 马 第 ” 木 匾 , 匾 右 上 刻 文 : “ 钦 命 广 东 布 政 使 司 布 政 使 提 督 全省学政 加 二级 朱 衡 为 ” , 左 下 刻 文 : “ 道 光 二 十 九 年 巳 国 岁 季 冬 月侯选直隶 州分州 何景明立” 。 木 门 框 , 石 门 墩 , 石 门 坎 , 厚 木 门 板 。 门 厅 砖 墙 承 棋 , 设 置 屏 门 , 门 柱 置 八 角 形 石 础 防 潮 。 屏 板 上 原 书 文 : 忠 厚 、 仁 爱 、 平 和 、 信义 。

    在 门 厅 与 中 厅 之 间 有 通 风 和 采 光 天 井 , 井 边 三 合 土 穷 筑 , 井 底 卵 石 铺 砌( 古 人 相 信 , 铺 砌 卵石 越 多 , 就 会 子 孙 越 多 ) , 并 拼 构 寓 意 富 贵 的 “ 铜 钱”、 平安的“ 花瓶”、 吉祥的“ 葫芦” 图案 , 在铜钱 的钱 中及葫芦身上 有 虫吉祥符 。 天井 两 各设 拱 方形 门巷道 通 往 房及围屋 。

    中厅前檐挑手 有 木雕狮 子 驼墩及花鸟、 金 鼠、 整鱼 等 雕 饰 。 中 厅 上 、 下 均 设 置 屏 门 , 屏 柱 脚 置 八 角 形 石 础 。 下 屏 门 梁 雕 饰 寓 意 科 举 的 “ 鱼 跃 龙 门 ” “ 莺 连 科” 以 及荷花、 对 虾、 海 草 等。 砖墙承棋 。 头梁、 二梁 底 有 花鸟雕饰 。 上屏门设 有 石栏板 。 屏额挂刻文“ 进士” 木匾 , 匾右上刻文:“ 钦命广东 等处 承宣 布 政使司 布 政 使 纪 录 三 十 三 次 石 林 为 ” , 左 下 刻 文 : “ 乾 隆 丙 子 科恩 拔 国 子 监太学生 何其勋立” 。

    中厅与上厅之 间 设天井 , 青砖铺底 。 两 为 廊 , 开 方形 木门巷道 通 房及围屋 。上 厅 砖 墙 承 棋 , 头 梁 、 二、 三梁 两 端均 有 雕花雀替 。设 有 雕饰 神 鑫及 神 台 , 鑫内置祖 宗 牌 位 。 鑫 顶 挂 刻 文 “ 卢 江 堂 ” 描 金 木 匾 , 鑫 两 挂 刻 文 “ 祖 德 源 流 昌 百 世 ” 、 “ 宗 枝 奕 叶庆 千 秋” 描 金 木植联 。

    4.围屋,何新屋 现 存 相对 完整 的 四 围 屋 , 均 为 高 二 层 , 逐 围 逐 进 高 起 。 石 、 灰 、 沙 加 红 糖 、 糯 米 浆 穷 筑 基 础 , 青 砖 、 泥 砖 筑 墙 。 围 与 围 之 间 街 道 全 部 河 石 铺砌 , 在 上 厅 与 第 围 之 间 中 轴 街 面 有 石 拼 阴 阳 太 极 图 。

     

    在 三 、 四 、 五 围 中 轴 线 左 建 有 “ 大 夫 第 ” 官厅 , 属 何 望成旧居, 分 上、 中、 下 厅 。

    在三、 四围中轴 线 左 建 有以 何 望成 之 子 堂号命名 的“ 聚 胜堂” , 同为 上、 中、 下 厅 , 设置屏门 。四、 五围之 间 设 有 当铺 。 其余基本 为住 房 。

    5. 何 新 屋 住 民 历 来 重 视 文 化 教 育 , 名 符 其 实 的 书 香 门 第 , 历 史 上 曾 设 “ 龙 厅 上 书 房 ” 、 “ 养 正 轩”、“ 三馀书房”、“ 青黎书房”、“ 青云学堂”、 “ 平民夜校”、“ 三角小学” 等, 培养 了 大 量 的才俊 , 科甲连连 , 仕宦迭出 。

    四、文化特色

    1 .忠信花灯及上灯仪式

    连 平 县 忠 信 地 区 直 流 传 着600多 年 的 忠 信 花 灯 及 上灯仪式 , 何新屋 直传承 着 忠信花灯 和 上灯仪式 。 目 前 , 忠信花灯在何新屋得 到了 进 步的传承 发 展 , 每 年 春 节 正 月 初 九 和 正 月 十 三 , 都 举 办 隆 重 的 “ 上 灯 仪式” , 吸引 了 众多游客前来 观 光体验 。 上灯 , 亦称升灯、 吊灯、 赏 灯 。 连平地域的 居 民 , 大部 分都 属 中 原 南 迁 的 “ 客家人” , 在 历史氏 河中 , 客家 先 民 迫 于 战乱, 辗转迁 徙 。 在新的 环 境生活、 生存的 原因 使得客家先民 对 血脉的绵延极 为重 视 , 为了 祈盼家族的 繁衍 壮大 和 人丁兴旺 , 客家先民借传统的 元 宵赏灯 风 俗习惯 , 以 “ 上灯” 谐 音“ 上丁” 的取意 , 即上族谱 , 以 及拜祖敬 宗 的客家情结 , 来庆贺家族添丁的情怀 。 这 形 式年年 因 袭 , 便形成了 客家人别具 格的上灯习俗 

    大 约 在 元 朝 时 期 客 家 人 陆 续 迁 移 居 至 连 平 地 区 走 居, 他们 带 来 了 中 原 的上灯习俗 , 同 时受 区 域 风 俗的影 响 , 便形成了有 别 于北方, 具 有 鲜明特征的地 方 上灯习 俗 。 在清雍正八年编撰的《 连平 州 志》 中 有 “ 上 元 喜簇 花灯 , 作龙狮各 种 戏舞 ,…… ” 的记 载, 说明上灯在连 平 盛 行 至 今 最 少 己 300多 年 历史。 随着 时 代 的 变迁, 在连平除 了 忠信、 大 湖 带依然保持 上灯习俗 外, 其他 地 方 己 然 消失 

    在忠信、 大 湖 地 区 客家 宗 族社会 里, 凡 男孩出生都要 举行上灯仪式 , 祭告祖先 , 本族添 了 新丁 , 祈求列祖 列 宗 保 佑 孩 子 顺 利 、 健 康 成 氏 , 成 为 社 会 的 有 用 之才 。

    花 灯 类 型 有 十 多 种, 分 别 为 宫 廷 灯 、 缭 丝 灯 、 参 灯 、 状 元 灯 、 秀 才 灯 、 五 福 灯 、 磨 灯 、 龙 凤 灯 、 宝 莲 灯、 方 鼓灯、 伯 公 灯、 紫灯、 廊灯 等, 分 别 代 表 不同 意 义 。

    何 新 屋 的 上 灯 习 俗 过 程一般 由 放 灯 绳 、 买 灯 、 迎 灯 、 上 灯 、 暖 灯 、 化 灯6个 环 节 组 成 。 其 间 还 有 锣 鼓 、 八 音 、 舞 龙 狮 、祭祖、 饮灯酒 等热 闹场面 , 具 有 浓郁的地 方风 昧 。

    “ 上灯” 活动 般在正月 初 九 至 十八日举行 。 何新 屋上灯仪式在祖祠 里 举行 , 按本族上年 度 所生男孩数 , 在厅梁上吊挂由各添丁家庭购买的 , 代 表各家 对 新丁 成 氏 期 望 的各款花灯 。

    放灯绳 , 除夕之前的几天 , 准备吊灯庆贺当年添丁 的灯 主 ( 新丁的父亲) , 就要 在 白 己 宗 族祖祠的 主 梁上 按 辈 份 高 低 、 出 生 先 后 排 序 挂 放 条 绳 子 准 备 用 于 挂 灯 。

    选灯 , 正月 初 九日 , 选灯 主 家会在花灯街灯市中选择 制 作 精 致 , 符 合 白 己 心 愿 , 祈 愿 新 生 儿 得 到 神 灵 保 佑、 健康 成氏 、 富 贵、 福 星高照、 金 榜题名 等 的“ 伯 公 灯”、“ 龙凤灯”、“ 五 福 灯”、“ 状 元 灯” 等 花灯 。

    迎灯 , 迎灯进祖祠 要 举行隆 重 的迎接仪式 , 一般在正 月 初 九 至 正 月 十 二 日 之 间 , 灯 主 把 购 回 的 花 灯 , 以 35个 人组 成 个 护送队伍 , 率众乡亲及龙狮队 , 路 敲锣打鼓 , 隆 重 迎送 到 祠堂 , 挂在适当的位置 , 等到 正 月十三举行上灯仪式 

    上灯 , 上灯之日选在正月十三 , 因为 “ 十三” 与客 家话“ 十生” 谐 音 , 寓意“ 新丁” 健康 成氏。 上灯 吊 灯 习 俗 中 最 隆 重 的 环 节 , 般 由 : 祭 祖 、 升 灯 、 上 族 谱、 饮灯酒四 个程 序组 成。 整 个过程 由德高 望重 的族 氏 主持。

    暖灯 , 暖灯 般选择在正月十六 或 十八日进行 。 为 家族的 集 体活动 , 整 个过程 由族 氏 安排各项事宜 , 全族 的 成 年男丁 都要 参 加。

    中午 , 族人 聚集 祠堂参 加 酒宴 。 到了 晚上 , 数十位 年轻的族人高举香火龙 , 围 着 村 子里 的各家各 户, 边走 边 舞 。 每 当 舞 到 添 新 丁 人 家 的 门 口 时 , 主 人 便 燃 放 鞭 炮 , 全家出来迎接 。

    化灯 ,上灯习俗的最 后 道 程 序 。 化灯在正月十六 或 十八日举行 , 与“ 暖灯” 并 进行 。 化灯即 把花 灯 烧 掉 。 化 灯 前 , 全 村 的 小 孩 子 提 前 聚 集 到 祠 堂 里 等 待 , 灯 主 把花灯放 下, 他们 便 争 相 抢取花灯上的吉祥纹 样 和 饰物 , 相 传 , 小孩抢取的饰物越多象征 福气 越大 ,然后 把抢取的吉祥饰物 带 回家中珍藏 , 希 望 “ 灯 神 ” 给 白 己 带 来 好 运 。 随后, 灯 主 把剩 下 的花灯碎片与吉祥草 堆在 起 , 在祖祠内烧掉 。 至 此 , 整 个 吊灯习俗的 过程 便 告圆满完 成。

    此花灯 集 多 种 手工技艺 于 身 , 融 神 话、 传说、 诗 词、 对 联、 书画 于 体 , 蕴含丰富 的文化内涵 , 有 很强 的 观 赏性 和 浓郁的乡 土气息。

    一年 一度 大 湖 地 区 何新屋上灯习俗 , 对 生命延 续 的庆贺 , 对 美 好 生活的祈 福。 上灯习俗 从 古走 到 今 , 己 成为 何新屋传承客家传统文化的 项 重要 内容 。

    忠 信 上 灯 习 俗 于2007年6月 被 列 入 广 东 省 第 二 批 省 级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代 表 作 名 录 。2011年6月 , 忠 信 花 灯 被 列 入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龙、舞狮、客家锣鼓

    何 新 屋 还 流 传 着 “ 舞 布 龙 ” 、 “ 舞 香 火 龙 ” 、 “ 舞狮” 和 “ 客家锣鼓” 。

    “ 舞 布 龙 ” 连 平 俗 称 “ 打 龙 ” , 为 传 统 艺 术 , 般 传 统 节 日 或 重 大 喜 庆 表 演 。 何 新 屋 舞 龙 队 所 舞 的 “ 布龙 ” , 以 竹 篱 制成 骨架 , 用 布 料制作龙头、 龙身 , 经过 彩绘 和装 饰 , 便 成为 条 外观 优美 , 色彩斑斓 , 形 象迫真的 布 龙 。 在 形 制上 有 七节、 九节 , 舞动起来 , 显得 灵 活矫健 , 深 受 群 众欢迎 

    “ 舞 布 龙”一 般 分为 “ 拜四门”、“ 游龙”、“ 翻架”、“ 唱龙歌”、“ 滚龙”、“ 抢珠”、“ 团龙” 等 七 个 情节 。 其中许多 不同 的跳跃动作 和 躺在地上滚舞的 技 巧, 都 民 间 艺人 通过丰富 的想象 力 创 造 出来 并 在实 践中 不 断 充 实、 提高 和 完善 。 所 有 的舞蹈动作 都 在龙的 游 动 中 进 行 , 再 加 以 热 烈 而 奔 放 的 锣 鼓 , 只 见 龙 在 飞 腾 , 人在翻舞 , 龙身迎 风, 呼呼 有 , 似 龙出 海, 令人屏 息凝神, 目 不 接 , 确 有 种 翻 江 倒 海 的 气 势。 “ 舞 布 龙” 除伴 以 锣鼓、 音乐 外, 还 有 人(一 般 为 女 子 ) 领唱“ 龙歌” , 场面十 分热 烈 

    此“ 舞 布 龙”2009年列 为 河源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项目 。

     

    “ 舞 香 火 龙 ” 连 平 县 舞 “ 香 火 龙 ” 有 着 悠 久 的 历 史, 据清雍正八年( 公元1730年) 编写的《 连平 州 志》 记 载 : “ 上 元 喜 簇 花 灯 , 作 龙 狮 各 种 戏 舞 , 唱 采 茶 歌 …… ” 由此可 见, 连平县域民 间 舞“ 香火龙” 活动由 来己久 。

    何新屋的“ 香火龙” 用木架做 成 龙 形, 然后 在木 架上缠扎干稻草 , 再将点燃的香火括在稻草上 , 顾名思 义叫做“ 香火龙” 。 “ 香火龙” 只在夜 间 表演 。 每 逢喜 庆节日 , 连平县各 镇就有以 “ 香火龙” 为主 的民 间 娱乐活动 。 在夜 间, 全身上 下都 星星点点的火光的“ 香火 龙” 舞动起来 , 火龙腾跃 , 火光闪烁 , 姿 态变 化多端 , 真像 条活 灵 活 现 的 氏 龙在腾云驾雾 , 气势 , 景象 壮 观。

    “ 舞香火龙” 除伴 以 锣鼓、 音乐 外, 还 有 人(一 般 为 女 子 ) 伴唱“ 龙歌” , 场面十 分热 烈 。 “ 舞香火龙” 活 动 多 在 春 节 至 元 宵 期 间 , 在 村 落 及 广 场 进 行 表 演 活 动 。

    龙意昧 着 吉祥 , 火昭示 着 兴旺 。 舞动浑身 香火的 龙 , 表 现 出 人 们 祈 盼 兴 盛 的 美 好 愿 望 。 因 此 , “ 香 火 龙” 成为 连平县数 百 年来 氏盛不 衰的民 间 传统活动 。

    此“ 香火龙”2007年列 为 河源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项目 。

    舞 狮 ” 狮 子 体 型 威 武 , 被 誉 为 百 兽 之 王 , 因 此 民 间 有 用 狮 子 驱 魔 赶 邪 的 传 统 , 每 逢 喜 庆节 日 , 例 如 新开 张 、 庆 典 、 迎 春 、 赛 会 等, 都 喜 欢 打 锣 打 鼓, “ 舞 狮” 助兴 。

    据清雍正八年( 公元1730年) 编写的《 连平 州 志》 记 载 : “ 上 元 喜 簇 花 灯 , 作 龙 狮 各 种 戏 舞 , 唱 采 茶歌 …… ” 由此可 见, 连平民 间 “ 舞狮” 活动由来己久 。 “ 舞 狮 ” 门 集 武 术 、 舞 蹈 、 鼓 乐 于 体 的 综 合性艺术 。 传统的“ 舞狮” 分为 “ 文狮” 和 “ 武狮” 。 “ 文 狮 ” 配 以 戴 面 具 的 “ 猴 ” 和 “ 沙 罗 面 ” , 与 狮 戏 耍 , 舞蹈动作逼真、 滑稽 , 形态 细腻逼真 , 憨 态 可拘 , 惟妙惟肖 。 “ 武狮” 则掺 入 杂技、 武术表演 , 通过 跳、 转 、 腾 、 扑 等 动 作,表 现 狮 子 的 动 态 和 性 格 凶 猛 的 面 , 独 具匠心 , 精 、 险纷呈 , 令人叹 为观 止 。 “ 近 年 , “ 舞狮” 从造型到 表演技艺 都有了 改革与 发 展 , 吸取 了 北方 狮 子 的 造型和 杂技技艺的表演 , 使“ 舞狮” 更富观赏性 。

    2009年 , 连平“ 舞狮” 列 为 河源市市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项目 。

    “ 客 家 锣 鼓 ”

    传 统 由 鼓 、 锣 、 钱 、 铛 、 明 呐 、 高胡 、 萧 、 木 鱼 ( 板 眼 ) 等 8种 吹 打 乐 组 成 , 民 间 又 称 “ 八音锣鼓” 。 何新屋“ 客家锣鼓” 队 便为 此类 。 逢农 闲他们 便聚 在 起 , 练 白 娱 。 逢喜庆 或 节日 , 便 进行 表演 。

    3.婚丧习俗

    何新屋 , 传统的婚嫁、 生养、 丧葬礼仪、 习俗 , 随 着 时 代 的 发 展 , 有 的 原有 复杂 而繁 琐的 过程和 仪式己 有 所改 变, 变 得 相对 简单 。 但大部 分 传统礼仪、 习俗尚得 以保 留 。

    婚嫁 , 传统 过程为 : 媒人介绍、 相 亲、 踏家门、 交换 八 字 、 择 日 、 讲 礼 数 、 办 转 口 酒 、 过 礼 、 迎 亲 、 拜 堂 、 喜 宴 、 回 门 等 系 列 过 程 , 每 过 程 均 有 套 繁 的 规 矩 和 行 为。

    生养 , 家中产 子, 无论男女 , 十二天 后, 亲朋 好 友 方 可送月 , 般送物多 为 给产妇滋补身体的鸡、 蛋 或 其 他营养品及新生儿的衣服 , 个 别 近 亲 或富有 的亲友亦会 同 时送给新生儿寓意避邪、 富 贵、 健康、 顺 利成氏等, 金 、 银、 玉制的 氏 命锁、 手铺、 脚铺、 饰品 等。 新生儿 满 月 , 主 家 需 举 办 丰 盛 “ 满 月 酒 ” 庆 贺 及 谢 答 亲 朋 好 友 。 在月 间, 主 家会 依 据家族的字辈 或个 人意愿给新生 儿 命 名 。 春 节 期 间 , 则 至 祖 祠 举 行 上 灯 仪 式 , 拜 祖 报 丁、 入 谱 。

    丧葬 , 老人在家中去世 , 在祖堂上厅停棺待葬 。 期 间, 死者 子孙 需 到 亲戚及母亲家中( 俗称 外 家) 报丧 。 同 时请 和 尚 或 道士进行超 度 ( 俗称做斋) , 直系亲 属 陪 同。 亲朋 好 友闻 , 白 动携簇 布 、 奠仪、 香烛、 鞭炮 等 前 往 吊 唁 并 帮 忙 处 理 后 事 。 至 安 葬 日 , 由 四 或 八 人 抬 棺 , 直 系 亲 属 护 棺 , 众 亲 友 送 行 , 土 葬 或 火 化 。 完 事 后, 主 家需备酒席答谢帮忙 处 理 后 事及送葬诸人 。

    4.

    大 湖 古 道 , 位 于 湖 西 村 上 石 本 滩 白 然 村 马 口 坑 山 , 此 古 道 由 风 门 均 与 三 角 镇 古 道 及 罗 经 村 氏 岗 埂 古 道 交 汇 后 连 接 和 平 县 青 州 镇 古 道 , 途 径 何 新 屋 。 道 宽1 . 2米, 用 河 石 铺 砌 而 成, 氏20 . 4公里。

    清 代 , 为 方 便 河 源 县 、 忠 信 图 及 当 地 大 湖 与 和 平 县 的 商 贸 和 乡 民 来 往 , 大 湖 寨 乡 绅 曾 敖 在 原有 基础上 , 顷 巨资 重修 改 造了 该古道 , 使该古道 成为 清 代 民 间重要 的 条 交通要 道 。 这对 研究当地的 交通 、 人 文 历史有重要 的 保 护 价值。

    目前 , 连平县大 湖 至 和 平 县 热 水 段 古 驿 道 己 纳 入 省 南 粤古驿道11条 重 点 线 路 之 , 此 古 驿 道 途 经 何 新 屋 , 同 时 大 湖 也 国 家 级 赛 事 南 粤 古 驿 道 走 向 大赛第六站河源站的举办地 , 驿站设建 于 何新屋 。2018年 11月南粤古驿道大赛河源站开幕式在何新屋举办 , 来 自全国的200多名运动员 和 省内 外 上 万 游客齐 聚 何新屋 。

    (何新屋“ 广东省文化遗产活化与乡村振兴产学研实践基地” 揭牌仪式)

    (何新屋锣鼓队助兴南粤古驿道走向大赛开幕式)

    5.契约馆

    2018年 8月 上 旬 , 为 配 合 南 粤 古 驿 道 走 向 大 赛 第 六 站 河 源 站 的 举 办 , 开 展 古 驿 道+ 体 育 + 文 化 的 特 色 文 体 活 动 , 使 南 粤 古 驿 道 成 为 助 推 乡 村 振 兴 的 大 道 。 大 湖 镇 政 府 及 何 新 屋 村 民 进 行了 赛事走点驿站的建设 , 同 时 对 何新屋进行 风 险隐患点 修 时 , 在 宗 祠大厅的楼阁墙体上意 外发现 清乾隆、 嘉 庆 、 道 光 、 咸 丰 、 民 国 、 近 代 多 个 时 期 的 契 约 文 书 共 207份 , 其 中 以 道 光 年 间 (1821 – 1850) 居 多 。 内 容 涉 及田契、 山地契、 坟地契、 幸地契、 河坝契、 屋场契、 典 当借据、 业户 执照 等 众多 种 类 , 契约拥 有 人大多 为 何 望成 签留 

    这 批 地 契 主 要 分 为 白 契 、 红 契 ( 也 称 官 契 ) 两 大 类 。 “ 白 契 ” 种 民 间 私 底 下交 易 的 凭 证, 目 的 为 避 税 , 同 样 有 效 。 这 批 契 约 , 数 量 较大 , 保 存状况 较好, 在广东省境内第 次 发现 如此数 量 的民 间 契约 , 被 列 为2018广东古道考古新 发现。 这些 契约反映 了不同 时期 经 济、 政治、 社会、 文化的 发 展状 况 , 彰显 了 何新屋当年的 繁 荣 , 对 研究 历史和 地 方史有 着重要 的 价值。 当前 , 何新屋己将 这些 契约设置“ 契约 馆” , 供 相 关研究 和 游客参 观。

    6.红色文化

    何新屋 个 红色的村庄 。 在革命 战 争年 代, 地 下 党 便 在 这里 开办 了 “ 平民夜校” , 传播革命思想; 建立 了 地 下 党联络站; 支援九连地 区 武 装斗 争; 成 立 了 农会 和 民兵组织 , 开展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 斗 争 。 最 为 震撼 人 心 的 ,1948年3月 为 粉 碎 国 民 党 反 动 派 对 九 连 山 革 命根据地的“ 清 ” , 打响 了 何新屋阻击 战, 在南粤古 驿边上留 下了 珍贵的红色印记 。

    在革命 战 争年 代 、 清匪反霸中 , 何新屋先 后有 十二 位优秀儿女献出 了 宝贵的生命 。

    五、结语

    油 村村何新屋具 有 浓 厚 的客家文化底 蕴, 浓郁的红 色 文 化 , 有 许 多 丰 富 而 独 特 的 历 史 文 化 遗 存 。 粤 赣 古 道、 广济桥、 金竹国 围龙屋、 朱 屋、 上门古民 居 、 楼 下 古民 居 、 油 草堂古民 居 、 朱 屋坝古墟场、 盘古大王庙、 何 氏 刘 祖 婆 墓 等 。 何 新 屋 内 “ 契 约 馆 ” , “ 红 色 革 命 馆” , 婚丧嫁娶、 生产、 生活 等 民俗文物、 非物质文化 展示 , 民 间 艺术表演 等, 显示 了油 村村何新屋 这 古村 落 部 装载厚重历史 的 典籍, 典型 的民族文化的活 化石 

    为 做 好 何新屋的 保 护 , 连平县委、 县政府 和 大 湖镇委、 镇 政府 加 大 了对 古村落 保 护的 力度, 村民 白发成 立 了 理事会 , 多年来 , 积 极争取各级政府、 社会、 组织、 有识 之士、 族 裔 的 重 视 和 支 持, 默默开展管护、 修 工 作 。 近 年来 , 筹措资 金近千万元, 修 何新屋古村落 风 险点 和 部份崩塌建筑 , 建设古道驿站、 民俗文化展馆、 契约馆 和 何新屋阻击 战 展览馆 等, 目的 就 为了不 让 这 文化遗存消失 于 当 下, 得 以保 存 和发 展 。

    2019年9月

    文章分享到:

    发表评论

    *

    * 绝不会泄露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赞助我们   | 留言交流

    Copyright © 2014 何氏宗亲网_何姓家谱网  www.heshi8.cn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ICP证:粤ICP备12009996号

    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和何氏宗亲提供,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说明,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服务何氏宗亲凡有心支持家族网站发展捐赠家谱资料的宗亲请联系站长

    站长:何振富   E-mail:hzfhins@qq.com  QQ/微信:254429731    

    主编:何伟基   网名:源流长(原百度何吧吧主)   QQ:2675799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