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代道光(1840年)江门图修正版可看出蓬莱山是由仙娘山、狗山、象山、蛇山、蟚蟹山构成。仙娘山处于以动物命名的山中间。
江门街老一辈传说,蓬莱山以前往着一位仙娘,与大自然动物和谐相处。有关仙娘传说的故事,仅记忆在老一辈中,但已逐步被遗忘。
墟顶处于水南、莱阳、紫泥三乡交界的蓬莱山中。
墟顶是江门原点,据江门原住居民族谱记载,在宋代已有人居住。宋末胡妃之乱,大量百姓从广东南雄珠玑巷移居至江门棠下、潮连、白沙及紫莱一带。墟顶几时形成,查无考证。从图中可看到有京果街、卖鸡地、卖猫地、猪仔圩、旧箩街等街巷名。明代岭南大儒陈白沙先生有首歌瑶曰:《二五八,江门圩,既买锄头又买书》。农历逢二、五、八为墟日。作为官府管理部门只有1754年才建的县丞署,负责财税工作。墟顶除一般普通民房住宅外,无明清年代重要历史建筑物。
大约明代中叶,十六世纪中期,蓬江河靠近蓬莱山脚边逐渐江河泥沙沉积,形成陆地,人们在泥沙滩上建筑住宅,窄街横巷,称之为新市。石湾直街及其附近窄巷的形成,比新市略早。墟顶、石湾直街、新市形成江门镇。
从地图可看出,新市设官府管理部门有1754年与墟顶县丞署同时建的东、西营门口,东、西炮台。还设有江门讯(千总署),东、西子口(税所),税馆,盐埠,油糖会馆。这些部门管理江门治安与商贸。以前则是直接由新会县管辖收税及维持地方治安。
显然,明代墟顶仅是一个农贸市场,处于水南、莱阳、紫泥三乡交界点。是一个热闹繁华墟集,而不是农贸集散地与中转商埠。到了明末清初,新市大规模逐渐建成,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是珠三角及粤东通往粤西的水陆交通枢纽中心,开始逐渐成为为五邑,仍至粤西货物商品集散与中转商埠。江门图中标有省佛码头,当年已有客货船来往广州佛山载货运客。
蓬江河西沙仔尾有果栏、蟹栏、谷栏。蓬江河东竹排头有杉排仓,咸鱼栏。现在长堤昔日靠河边多是一排排仓库。仓后路昔日则多是盐仓。大量的仓库为货物提供了库存与周转地,江门街成为真正商贸货物中转站。
蓬江边多个码头,供船艇靠岸上落货物。河边商铺铺尾都直接贴近河滩,因此,这些商铺上落货极其方便,买卖成本也大大降低。
新市经过多年发展逐渐形成扩大,江门商贸获得飞速增长与繁荣,也带动了江门手工业的发展。人们祈求生意兴隆,安稳的生活,因而街名除了用所经营的商品命名外,多采用吉祥和好意头文字命名。如众兴街、更兴街、大兴街、丰宁街、新市街、平安街、春魁街、新华街、潮兴街、长安街、长兴街等。
图中清代没有白沙天沙河段。1915年,西江洪水暴涨,江门邻近各乡农田被淹。洪水过后,广东治河处督办提出开挖里村至白沙公园河段,聘请瑞典工程师柯维廉设计天沙河耙冲水闸与白沙河段工程。1917年建成。解放初,白沙天沙河段改由江咀出流v江门河。
清代,江门镇西边是紫泥乡,北面是莱阳乡,东边是水南乡,南边过了江门河是滘头乡。1925年,江门定为省辖市,将白沙、水南、莱阳、紫泥、北街划入江门市,並将莱阳与紫泥合并为紫莱。
从江门图修正版可以看出,江门街寺庙很多,有近二十间。大多是儒家及道教庙,供奉中国的神仙和圣贤。人们祈求生活安稳,国泰民安。佛教只有一间雪峰寺。可惜,这些极具历史研究价值的寺庙和祠堂没有一间留下来,仅有钓台故址,原本三进,拆了二进,只有一进保留至今。
结合现代社会变迁,从江门图修正版中可看出江门街的历史,风土人情,社会面貌与变化。
相关文章
文章分享到:
Copyright © 2014 何氏宗亲网_何姓家谱网 www.heshi8.cn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ICP证:粤ICP备12009996号
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和何氏宗亲提供,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说明,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服务何氏宗亲凡有心支持家族网站发展捐赠家谱资料的宗亲请联系站长
站长:何振富 E-mail:hzfhins@qq.com QQ/微信:254429731
主编:何伟基 网名:源流长(原百度何吧吧主) QQ:2675799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