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桥市岭梅里对我来说,是很熟悉。过去,属市郊紫莱乡。靠近西区大道的岭梅里尾多是紫莱乡民,靠近羊桥路的岭梅里头住的多是居民,我小学初中几位同学都住在岭梅里。
岭梅里历史悠久,早有人居住,其历史文化跟白沙乡与紫莱乡一样,可追朔到宋末元初年代。据白沙、紫莱有些姓氏族谱记载,宋末胡妃之乱,居住在南雄珠玑巷的汉人,在罗贵率领下,逃至新会棠下,后有部分汉人迁居到新会潮连、紫莱、白沙等地。
五百多年前,羊桥路与紫沙路南面一带是一片汪洋大海,北面则是小山丘,属紫泥乡,东面过了一条小溪河是江门街象山。岭梅里百姓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渔捕生活。
清代道光年间江门图
1840年的清代江门图就标有岭梅村及岭梅里。民国初以前,岭梅里属紫泥乡,岭梅里以东属莱阳乡,均归属新会县管辖。1926年,江门镇改为江门市,遂将紫泥与莱阳合并为紫莱,并划入江门市郊区,属江门市管辖。1931年,因市人口数不够,遂改回江门镇。直至解放后,1951年正式成立江门市,紫莱再次划入江门郊区。
岭梅里头羊桥路,是白沙、紫泥乡往江门街必经之路。历史上,这里曾是热闹繁华墟集市,其墟集有羊店,附近有小溪小桥,故亦称之为羊桥市。至于羊桥市名称来源说法,有多个版本,有待考证。
紫泥乡北面是一片丘陵地带,小山丘小山岭一个接一个延绵起伏。据老前辈讲,这些小山丘小山岭以前多种梅树、李树、桃树,故称岭梅。南端则是现在的羊桥路,紫沙路,江会路,紫泥路直至堤西路果栏长堤边。因其南端紫沙路与紫泥路一带泥土是紫色,故称紫泥乡。
岭梅里住宅,大多是明清时代建筑,砖木结构,农家住屋,无豪华深院大宅。北面靠近山边的窄里横巷,大多是斜坡小路,南面里巷则较平坦。这一带,民居密集,向西延伸到汲芳里、鹅溪里,百家门口百家姓,姓氏多,都是平常百姓,历史上並无出现过名人贤士,也无重大宏伟建筑古迹。仅有一间地主庄院《庐园》,解放后归政府所有,曾先后是市政府多个机关部门办公楼。另在岭梅里北旧公安局背后有间包公庙,香火鼎盛,但解放初也拆了。旧公安局旁有条小巷可进入岭梅里,当年,这一带有池塘、菜地、排水渠和水井。
民国初,江门街拆旧建新,岭梅里塘边巷原有旧屋被拆,建成几座岭梅里最豪华的二层半大院,高高的屋顶,带有铜环的趟木大门。可惜,改革开放后全拆了,起了商业大楼。但岭梅里其余民宅并无改动,纵横里巷,大多保留至今。静静地座落在大地上,作为江门文化的历史见证,让后人缅怀。
岭梅里后山,山不高,山坡上种满树木。夏天,蝉伏在树枝上鸣叫,雀鸟吱吱喳喳。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毛主席提出要突出备战问题,要准备粮食和布匹,要修筑防空洞,修工事。1968年8月,中央成立全国性防空领导小组,在全国开展了群众性挖防空洞活动。1970年,江门市政府成立了人防指挥部。随后由市郊紫莱大队率先在现人民政府对面岭梅里高领古巷尾小山下修挖防空洞。并在洞口建了座小房,作为市人防指挥部办公楼。居住在山边的居民,也在山边挖了个猫耳小洞作防空之用。江门街防空洞,以岭梅里古巷小山为中心,向西延伸到白沙龙头岭八中,向东扩展到中山公园、狗山,到达东湖公园倚湖楼小山。防空洞工程,由各乡民兵及地下防空洞经过的工厂学校的工人干部师生负责挖掘修建。
岭梅新村
改革开放,时代巨变,岭梅里后山一带,已经铲平,人防指挥楼也拆了,但洞口依然保留。洞口旁原有一口小水井,也保存至今。古巷尾小山一带建了高楼大厦,花园住宅及岭梅新村。岭梅里东边一带民居房子,也已全拆了,建了座五邑城及旁边的商业大楼。但岭梅里西边的居民住宅,纵横深巷依然保存着原汁原味数百年来的旧貌,那些青砖石板上,镂刻着昔日时光痕迹。残旧的房子静静地座落在地上,让后人缅怀那坎坷的峥嵘岁月。
资料来自多位居住岭梅里朋友及个人回忆。
相关文章
文章分享到:
Copyright © 2014 何氏宗亲网_何姓家谱网 www.heshi8.cn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ICP证:粤ICP备12009996号
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和何氏宗亲提供,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说明,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服务何氏宗亲凡有心支持家族网站发展捐赠家谱资料的宗亲请联系站长
站长:何振富 E-mail:hzfhins@qq.com QQ/微信:254429731
主编:何伟基 网名:源流长(原百度何吧吧主) QQ:2675799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