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何氏文化何氏诗文 》 正文
  • 百年追忆 何传波【撰】

    编辑:admin |   |  浏览量:12063 次  |  2024-04-06

    约十多年前的一个清明节,有族兄给了我一张泛黄的字纸,说是我太爷爷的手迹。惊愕万分的我颤抖着双手打开,映入眼帘的是早年间村里两户人家托太爷爷写下的一张田产买卖凭证,通篇文字竖列,墨笔行书,洒脱飘逸,如行云流水,结尾处有太爷爷的名字,他既是此凭证的执笔人,也是此交易的见证人。族兄还告诉我,这张手迹是他的太爷爷当年保管传下的,直至传在他的手中,现在交给我也算物归原主了。早就听说族兄的太爷爷曾做过我太爷爷的伴读,如此,这事在情理之中,我想他也是有心之举了,惊愕的是这么多年后竟然还能看到传说中太爷爷的手迹,对族兄感激之余,我睹物思人,泪眼婆娑,恍如穿越。

    人近中年,念叨故人及往事渐成习惯。这不,在又一个清明节到来之际,今晚,我独坐书房,怀着对太爷爷的敬仰,再次从书柜中取出这张泛黄的手迹,展开后逐字观览,连最后的落款日期也读了一遍:民国十三年冬月初一日。这到底是哪一年?怀着好奇,我查找年历对照,竟然是1924年,距今整整一百年了。虽与太爷爷隔着几辈,从未谋面,但血脉传承,作为他的后人,面对这张百年手迹,我的思绪不免随之飘荡,努力在现实与传说中追忆起他老人家的点点滴滴。

    依稀记得童年时,有一次我随着大人去距家八里的乡上赶集,下集时走丢了,只能辨着大概的方向往回奔。途中几位老者见我走得急,问是哪村哪家的侠们(江淮间方言,孩子的意思)。我告知父亲的名字,立刻听到其中一位惊呼,这伢是何二先生的后人啊!“何二先生”是老家方圆几十里内有年纪的老人们对我太爷爷的称呼,他排行老二,且教过私塾,因此得名。称呼惯了,“何二先生”成了雅号,随着岁月更迭,他的本名渐渐无人知晓。我也仅是在小时候的某年清明,挤在家族的人群中,踮着脚跟,仰着脖颈,顺着父亲的手指,从悬挂在族兄家堂屋中那张有着密密麻麻人名的家谱中识得的,从此,便一直记在心间。

    我的爷爷在1960年过世,当时我的父亲刚满10岁,尚处懵懂无知的年纪,对家族的过往尤其是太爷爷的一切自然不甚清楚。数年后我们才大略的知道一些,是村子里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们,包括我的祖母经常提及的缘故。村里老人们聚在一起说闲,谈到我家时,每每总说:你家太爷爷是读书人啊,中过举子(举人)呢!朝廷让他去做官,他因世道乱,不愿去,在家办私塾,教书到老,方圆几十里许多人都到你们家读过书。你太爷爷学问好,四书五经背得烂熟,管起学生来那叫一个严,哪哪些人家的爷爷、太爷爷不好好读书,经常被他用戒尺打手板心,打得眼泪汪汪的,我们都还记得哎!老辈们讲得精彩,我听得认真,幼小的心灵不由得对太爷爷肃然起敬,同时,联想起那回在下集路上被人惊呼“这伢是何二先生后人”来,不免生出了几分自豪。

    渐渐地,结合村里一些老辈们的闲谈,加之祖母多次的唠叨,太爷爷的形象在我的心中有了勾勒。他生于清光绪年间,少时家境贫寒,食不果腹。在同龄伙伴乐于杂耍之时,太爷爷却主动提出要入学堂读书。男孩长大了就是壮劳力,读书何用?高祖父惊讶之余,勉强应允。未曾想太爷爷天生就是块读书的材料,不仅天资聪颖,更是青灯苦烛,矢志不移,还专门为自己取了个字号曰“懋修”,为勤勉修习之意。功夫不负有心人,太爷爷在二十岁左右便接连通过了县试、院试和乡试。乡试结束后,他从南京徒步返回,未到家中,报录的人已将喜讯传到村里,一村族人登时沸腾起来,淳朴的他们得到消息,通过乡试,太爷爷即是举人,大抵是很快就可以出去做官的。

    果然,几个月后,太爷爷的任命到了,据说是派到一个县里去做县丞或与之相当的一个什么职位。彼时正值晚清,朝廷腐败,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太爷爷兴奋之余,到底还是冷静下来,思忖再三,决定辞不就任。即便请求被驳回并责其逋慢,太爷爷心如磐石,宁为布衣,委任者只得作罢。我想,那时候,太爷爷的胆量着实不小,他的举动在村子里定是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因为有族中老辈曾拍着大腿对我说过:也不知道你家太爷爷怎么想的,放着好好的官不去做,傻啊?

    傻或不傻,太爷爷心中有数,无心计较。萦绕在他心头的是,读了那么多年圣贤之书,壮志未酬,岂可就此荒废。于是,在请辞之后不久,太爷爷因陋就简,在家中独自办了一所私塾,再次让一村族人沸腾起来。大家欢呼雀跃,纷纷称赞,毕竟近水楼台,孩子们在家门口就可以读到书了。这份心情,太爷爷自然领会,此后,他倾心教学,努力传授,从未懈怠,受益的不仅仅是本村学子,方圆几十里内,也有许多人家慕名将孩子送来,接受开蒙启智。难怪直至现在,斯人已去多年,老家及周边许多上年纪的老人对太爷爷还保存着这么久远的记忆呢。

    此后,太爷爷一边读圣贤书,一边做夫子事,带着全家艰难度日,直至终年。祖母常对我念叨,晚年时,你太爷爷留话,对子孙后代提了三点要求:一要为人忠厚,二要用心读书,三要代代相传。数年后,我从祖母的念叨中领略要义,稍作修改,算是太爷爷立下的家训:一应本分厚道,二须勤勉修习,三当传承不息。作为他的曾孙,是否做到了这三点,我无法自评。但我清楚的是,太爷爷的孙子,我的父亲始终躬行,一方面是他继承了太爷爷的衣钵,默默无闻,在村头小学校教了近40年的书,直至退休,深受学生爱戴;另一方面在我的印象中,父亲从未与人起过争执,令我敬佩。

    朱子家训云: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2024年清明将至,又该回乡祭祖了。今晚,再次展开这张泛黄的手迹,激起百年追忆的我,届时立于何二先生的墓前,想起他留下的家训,又该是怎样的一番心境呢?(2024年3月30日晚于合肥)

    作者:何传波,笔名群峰,安徽肥东人,毕业于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共党员。自小热爱写作与朗诵,坚持我笔写我心,我口诵我情,时有叙事散文见诸于媒体。

    文章分享到:

    发表评论

    *

    * 绝不会泄露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赞助我们   | 留言交流

    Copyright © 2014 何氏宗亲网_何姓家谱网  www.heshi8.cn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ICP证:粤ICP备12009996号

    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和何氏宗亲提供,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说明,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服务何氏宗亲凡有心支持家族网站发展捐赠家谱资料的宗亲请联系站长

    站长:何振富   E-mail:hzfhins@qq.com  QQ/微信:254429731    

    主编:何伟基   网名:源流长(原百度何吧吧主)   QQ:2675799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