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耕堂是广州番禺沙湾古镇的标志性建筑。这座沙湾何氏大族的祖祠始建于元代至元十三年(1275年),后屡毁屡建。清康熙三年(1664年)因清廷禁海移民,令沿海居民内迁50里,何氏家族奉诏迁离家园,留耕堂也被拆毁一空。康熙二十七年,留耕堂开始重建,但只草草了事。延至康熙三十九年,方才撤去前创,耗时十七年改建成面阔五间纵深五进的高宇广室。此后,留耕堂又经多次修复,但都基本保留了清康熙年间的建筑风格。
2012年广交会期间,抽空跑到沙湾古镇参观了这座粤中名祠,时间紧迫,天气燠热,只是匆忙逛了一圈,不免有所遗漏,但大体上还算满意而归。特别是回来后又查阅了一些资料,对于留耕堂了解更多,印象更深。
初来乍到留耕堂的游客,即使是在远处,也应该能够感受到留耕堂的非凡气派。门前一口四四方方的大池塘,池塘后大埕(天街)上林立的旗杆石,无不昭示着这座祠堂所代表的家族在当地的权势和名望。就连祠堂山门两侧悬挂的那对超级大灯笼,都能告诉人们一段有关何氏的显赫家世。
坊间传言,何氏最重要的祖坟是位于白云山上的姑嫂坟,每当祭祖的时候,族人天没亮就要打着灯笼进城。而他们的灯笼就是要比别人的大上好几号,所以看守城门的官兵在大老远处就能认出何府的灯笼,早早就为他们打开城门。沙湾何府的灯笼就是这样远近闻名,以至于广州地区至今还流传着这么一个歇后语:“沙湾灯笼——何苦(府)”(粤语的“府”与“苦”发音相似)。
留耕堂的第一进是山门。正中两扇大门之上各绘金盔金甲的武将一员作为门神。这种重彩壁画形式的门神并不少见,但现代重绘的大都不堪入目,留耕堂的门神算是不多见的例外。
大门东西两侧是各由三条石柱和木柱及金字托梁所组成的包台。前为礼台,接礼所用;后为“八音台”,迎宾唱名所用。此外还有“出孝、“入弟”两间鼓楼,一起构成留耕堂的门面,初步显现出这座大宗祠的恢弘气象。
资料称,山门屋顶的铺作最值得细心欣赏。门顶横梁的木雕极其精美,特别梁上33个三重如意斗拱,雕刻内容花样百出,或奇花异卉、飞禽走兽,或历史故事人物,无不栩栩如生。只可惜,某人一时疏忽,并未抬头细看。
第二进仪门为四柱三间三楼石牌坊,左右横梁间镶红白石质云纹鸟兽透雕,明间横梁较高,上承6组木构如意斗栱。坊顶为歇山顶灰塑脊,明间楼脊灰塑回头龙一条,形制独特。
牌坊正面明间额刻“诗书世泽”,上款刻“康熙丙申蒲月吉旦重修”,下款刻“翰林国史检讨古冈陈献章书”。此坊始建于明代,崇祯十年曾因听信堪舆风水之说而 被拆毁,清康熙五十四年(1716)重建时复制重刻陈献章题字,以至于不少资料上将明代粤中名儒白沙先生陈献章误说成是“清代著名书法家”。陈献章工书法,自创茅笔字(即用茅草作笔写字),号称“茅龙”,其字体苍劲有力,别具风格。何氏家族第十一代何宗濂和何宗浩都是他的入室弟子,故留耕堂原保存有不少白沙先生的各种书法。据说原牌坊门的两旁,曾悬有陈献章手书木刻对联一副:“荫德远从宗祖种,心田留与子孙耕。”成为留耕堂起名的原义。
牌坊明间背面石额刻 “三凤流芳”。北宋政和年间,何氏得姓后的第五十代何棠、何栗、何榘兄弟三人同中进士,时称“何家三凤”,故题为“三凤流芳”。
第二进除了仪门外,还包括门后的丹墀(天井)、月台和东两边的庑廊。天井由红砖铺成。月台(又称钓鱼台)在天井的正北面,高出天井1米,原是族人在喜庆日 子看戏的舞台。台基束腰由一列15块大理石构成,刻有“老龙教子”、“双凤牡丹”、“双狮戏珠”、“犀牛望月”、“苍松文理”及松、梅、竹、菊、牡丹等图 案,是元、明年间的旧石雕。东西庑廊各有4条石柱、8条木柱,共24条柱,原是祭祀时供客人休息的地方。
第三进拜庭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硬山顶。东西两墙砖雕精美,墙基各有五幅大小不等的红砂石雕刻,风化比较严重。
第四进享堂(象贤堂)面阔五间米,进深三间。屋顶与第三进拜庭勾连搭。这里是留耕堂的心脏部位,也就显得最为豪华。内部横向4列、纵向7列共28根巨柱支 承梁架。其中前后檐有4根石檐柱,其他为两人才能合抱的坤甸木柱。梁、枋、驼峰斗拱均有玲珑剔透的三纹鸟兽、花果虫鱼等复杂木雕。
象贤堂明间前后横梁高悬“大宗伯”、“象贤堂”两面木横匾,后屏门前居中立一木屏,上刻清末两江总督张之洞题写的《忝为沙湾司本善乡何族已丑联寿之典 序》,三者皆为现代新制。
“象贤堂”是为纪念沙湾何氏始祖何德明(号象贤)而设,“大宗伯”是指沙湾何氏第二代、何德明长子何起龙,官至太常寺正卿(礼部尚书)。沙湾之所以被称为 “音乐之乡”,其源头正是来自于何起龙精通礼乐,流传后世。
而在木屏两侧,各有一面旧牌匾。据说这两面牌匾之前为防洪被村民当作挡土板埋于村外的坝堤之下,1984年重修留耕堂时才被找回。
左右墙上还镶有两块新制的巨幅板联,虽然只是一种噱头,但某人还是相当敬佩能够撰写这种长联的人。
象贤堂后为第五进后寝,名“留耕堂”。此处除前廊四根红砂石覆莲柱础柱础可以确定为明代遗物外,其余部分新修的痕迹太过明显,看看时间已经所剩无余,也就懒得入内参观。事后得知,此堂内有番禺驰名的民间艺术——沙湾飘色的雕塑,既然错过,也就无所谓后悔不后悔了。
值得一题的是,“留耕堂”三字也是陈献章所书,原字的神韵,在省保碑上有最佳的体现。
由于时间太紧,某人只在离开留耕堂后,才沿路稍稍留意了一下留耕堂所在的沙湾古镇。与其他已被开发成旅游景区的古镇一样,这座久负盛名的“沙湾古镇”也在大兴土木,一幢幢仿古建筑散发出浓郁的商业气息,只有穿行于最中心的几条巷道之中,勉强还能嗅到一丝丝传统的味道。
一座蚝壳房、一对砖雕、一口古井,已然是某人在返程中的全部收获。
相关文章
文章分享到:
Copyright © 2014 何氏宗亲网_何姓家谱网 www.heshi8.cn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ICP证:粤ICP备12009996号
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和何氏宗亲提供,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说明,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服务何氏宗亲凡有心支持家族网站发展捐赠家谱资料的宗亲请联系站长
站长:何振富 E-mail:hzfhins@qq.com QQ/微信:254429731
主编:何伟基 网名:源流长(原百度何吧吧主) QQ:2675799374
加入何氏群,寻找何氏同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