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亲友专区何氏研究 》 正文
  • 道县何姓初考.何德久撰

    编辑:system |   |  浏览量:27532 次  |  2017-01-15

    道县何姓初考

    湖南省道县县委宣传部 何德久

    “唐半府,何半州。”

    道县何姓,枝繁叶茂,人口众多,居所分合难辨,谱牒或有或无。要弄清道县何姓到底有多少支脉、每支来道县的始祖何人、从何时何地而来、始居在哪些地方、后来迁徙发展如何、现在到底有多少人口,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也是一个很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近几年来,家叔何尚能退休在家致力于何姓家谱的收集整理工作,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我也在工作之余,搜集、借阅了部分外地有关何姓家谱的研究成果及县内如桥头、白竹田、修义、沙田、神仙头、蒋家岭、石厨头、石枧、东门、郎龙、白石岩、坦田、天堂福、水南、斯屋、棠下、上源头、小甲、中军营、久佳等村的何姓家谱二十多种。从已知的情况看,溯其源大部分都认为何姓起源于黄帝轩辕氏,本姓姬。西周时,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今山西翼城西),成为晋国的开国之君。叔虞后裔姬万在晋国做官,食邑于韩(今山西河津东北),始为韩姓。战国时,三家分晋成为韩国,公元前230年韩王安被秦所灭,其嫡庶子孙避难逃亡江淮流域,因当地“韩”“何”读音难分,字随音变,遂为何姓。另一说法是,公元前196年汉高祖诛淮阴侯韩信于长安并灭三族,其子孙南窜江淮,因“韩”“何”音近,遂改何姓。还有一说是,在上述历史事件中,公差追捕韩姓子孙于潜江,时值天寒地冻,梢工(韩姓子孙)指“河”为姓(因“韩”“寒”同音),为报救命之恩,改成人丁口之“何”,喻人丁兴旺之意。何姓始祖,众说纷纭,据《史记》记载,是为何庶。何姓不管始于何人,但发源地在江淮一带是比较公认的说法,史有“庐江世德,东海家声”的美誉,其“庐江堂”“东海堂”的堂号,差不多成了后世何姓的代名词。

    我所见过的县内何氏族谱,源流比较清楚的当数桥头的《花台屋》、《爱敬堂》、《进贤堂》和梅花棠下的《学士第》以及斯屋的《庐江郡》等谱,这些谱的齿录大都从轩辕氏开始,基本上没有断代。尤其是《花台屋》和《爱敬堂》谱,脉络清楚,互为补充,体例完备,序言齐全,主要代表人物的墓葬至今仍然残存。该谱依次记录姬姓30代人名,韩姓24代人名和何姓的源流。据称何姓的第一人何诗,是韩王安和韩非的侄子,韩作之子。何诗第十七代何晏,字平叔,为曹丕附马封大将军,因宦家居长安,其次子何用敬始居青州。至何诗的二十八代何逊,是为东海堂“三杰”之一。何逊之子何守礼始迁道州,成为道县该支的始祖。何守礼,字德嗣,山东青州人,生于梁武帝天监十三年甲午(公元514年)。梁武帝中大通二年庚戍(公元530年)以进士举白州刺史次摄长史。梁简文帝大宝二年赐金鱼袋而知永州府事,次年(公元552年)八月入永阳,见营道山川之佳胜,择地于城北二十五里名田寓居,逝世后葬于龙岩。

    从何守礼开始共在名田居住十八代。其中十二世何坚,生于唐肃宗上元元年庚子(公元760年),唐德宗兴元元年甲子(公元784年)以进士的身份任学士,宪宗元和元年丙戌(公元806年)因病求归,韩愈曾作《送坚归里序》相赠。何坚挂冠归来,道州刺史阳城写有《谒赠何国子监司籍坚诗》,赞赏何坚的朴实忠厚,叙说迎候接待情景。何坚和韵答谢,感怀人生,抒发归隐情怀。久别故士,历尽艰难,带着霜发和疲惫,发自心底的感叹:“不对名田景,谁知别有天。修篁围小苑,绿树锁村烟。堤障千株柳,池含十丈莲。一声阶下鹤,数点水中鸢。地拥舂陵秀,泉飞瀑布鲜。乞归山傲吏,高卧不知年。手执丝纶竹,心怀书画船。随处三杯酒,南窗一枕眠。静观皆是道,悟处可逃禅。东晋士林味,访古诵遗篇。千章题不歇,一览兴无边。惆怅归游晚,迁延不记还。优游能自得,何意玉堂前。”不久,何坚命匠人在名田故居修建花台三层,常在台上邀友聚会、吟诗赏月。故名田是何坚的籍贯,花台屋为该支之标志,而非《县志》及其他一些文章中所说的别的地方。后何仲举在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赴洛阳高中进士,返长沙归事楚王马希范,成为天策府十八学士之一,历任全州、衡州刺史。闵帝见其贤能,赐匾何仲举故乡:“进贤乡化龙里”。所以名田一带当时称“进贤乡化龙里”,名田洞叫“龙岩坊”,何仲举的诗集名《化龙集》。

    为什么“仲”字辈何姓从名田洞迁往他乡?在何仲举的有关史料中记载着这样一侧故事:何仲举少时即聪慧能诗,7岁出洞焚稿,随口吟出“风吹红火散,烟伴白云飞”。初试时骑马踏断名田洞石桥,于是削木立誓:“踏破古潭千片玉,要攀仙桂万年枝。青云有路终须到,黄榜无名誓不归”。石桥已断,不宜久留,于是计划迁往他乡:

    老大仲举的儿子嗣仁由名田迁居长田坊,其后人可能分居在长田、磨头湾、深田一带,详细情况有待进一步考证。

    老二仲舒之子嗣全,字邵先,生于后汉隐帝乾祐三年庚戌(公元950年),宋太宗太平天国七年癸未(公元982年)登王世则榜进士。宋太宗淳化四年癸已(公元993年)择选营阳桥头居住,育有五子及其较近的主要后人为:长子惟臻(紊)——宗拟——友直;次子惟珪——崇颖——询直;三子惟琬——宗道——谊直——士诜——冲——文毅——时益、士训(育有资、准、凝三子);四子惟典——宗渺——秉直——士全——何林、何栋;五子惟玠。其中友直于宋英宗治平四年丁未(公元1067年)登许安世榜进士,仕至银青光禄大夫太子宾客。据石厨头村《松林族谱·叙》记载,友直是石厨头分支的始祖,后来石厨头又分衍到达地头(小洞)和分江头等地。询直友直同年中榜眼,榜眼碑至今仍镶嵌在大莲塘村的祠堂大门上(可能有一支询直的后人迁往大莲塘)。谊直在宋神宗熙宁四年辛亥(公元1071年)登王裳榜进士,其长子士诜在宋哲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登梁克家榜进士,宋微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任永州通判,后回家乡桥头仿照何坚所建花台屋式样兴建花台三层造斗厅两座,友人李长庚赋诗赞赏:“一腔春意满园东,仿古亭台别致功。寻常一样芳菲色,无改三冬便不同。”“频来玩月心和乐,愿祈苍生处处同”便是写照。可以说,守礼公名田何姓以花台屋为标志,故曰:“欲知我脉真源处,两地花台世历千”。士诜的后裔“时”字辈,家谱记载已发展到57兄弟(其他的56支已无法考证),仅时益(1199-1269年)一支,即为现在的桥头村、大江洲村、零陵何家洞村、塘背洞垒子上村的始祖,该支的“永”字辈已外迁13支,无法考证。士训三个儿子均迁往大莲塘村定居。综上所述,现已准确查明的桥头村、大江洲村、零陵何家洞、塘背垒子上村、大莲塘村、石厨头村、达地头村、分江头村都是嗣全的后代,另有神仙头村、石枧村和馒头寨村需要进一步考证。

    《神仙头·舂陵何氏族谱》,首先收载了何坚的《序》,详细记载了何坚与韩愈、阳城的交往情况。在《本宗族谱序》中,直言“吾族曾居进贤化龙里,后唐时有祖曰仲举”、“嗣全亦进士科,五世孙询直友直谊直兄弟联名俱登士第”。但它注明“唐进士坚以下固难致详”,本谱以巴公为神仙头始祖,故其谱中所记本族来道县的时间、始祖名讳以及巴公以前的历代人物都与桥头、棠下诸谱记载不完全一样。该谱《何氏源流》中说,本族始居营道水南,有遗诗曰:“苔径临江竹,茅  覆地开。开门揖玉魄,闭户诵南华。海内皆兄弟,安居便是家。解印效清醒,诗酒乐生涯。”不久从水南迁居化龙里,至南宋淳祐十一年即公元1251年(另一说为德祐元年即公元1275年),以正(千九)自明(名)田(疑为桥头)抵营阳居大塘径(地址至今不详),千九之五世孙巴于元惠帝壬辰(公元1352年)由大塘径迁往神仙头定居,在千九迁往大塘径的同时,千七迁往杨梅岭,再迁往营乐石枧。

    石枧何姓是否是从杨梅岭迁来?据《石枧·舂陵何氏族谱》记载,曾卜居营阳杨梅岭,“高祖讳林公”生于宋端平庚子年(公元1234年),大致与《花台居〉谱中所载之秉直士全的后人何林为同一时代,疑是同一人。从文字记载、祭扫风俗和逻辑上推论,神仙头何姓、清塘石枧何姓来道县的始祖应是何守礼。理由有四:一是谱中记载何坚、仲举以及嗣全都是守礼的后人;二是两村的村民历史上都到名田守礼墓前清明祭扫;三是清光绪丁丑年(公元1877年)仝立守礼墓碑,碑记中记载清楚;四是从时间和地点看,可能守礼始来道县时在水南住过一段时间,不久迁居化龙里(名田),公元993年嗣全迁居桥头,约在“士”字辈之后到“时”字辈的三代人之间即13世纪中叶,如《神仙头·舂陵何氏族谱》所载的南宋淳祐年间以正即千九迁居大塘径,千七(疑为何林)迁杨梅岭再迁石枧定居,巴于1352年由大塘径再迁神仙头定居。

    与何林同时代迁出的还有其弟何栋。据《庐江郡·馒头寨·舂陵何氏族谱》记载,视谊直为直接祖先,“始祖何栋徙居营乐乡太平里西之濂州遂定居焉。”可见,馒头寨何姓系守礼公名田一脉,是桥头嗣全的后人。但到底是谊直的直接后人还是秉直的直接后人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如始祖是何栋就是秉直的直接后人,如直接祖先是谊直则可能是桥头“时”字辈迁出。从该谱有准确记年的人物道铭来看,道铭另柏  字伯新行大郎生于甲戌至元11年即1274年,终于至正丙子年(公元1336年),是何栋的第四代后人(疑是“时”字辈人物,且从“金”字的人名较多)。由此推算,何栋大致生活在1200年左右,与何林的端平庚子年(公元1234年)大体吻合,有可能是惟典的第五代孙何林、何栋。

    公元944年老三仲华携子嗣衡由名田迁居宜阳洞水头,这在桥头、梅花两地的何氏诸谱中都有记载。至于如何钩联梅花一带的马头斯屋、西田、虎头洞(新株洞),鲁班屋(棠下)、黄土洞、神岩等地何姓的来龙去脉,手头资料有限。据《斯屋·庐江郡》谱记载,该支在水头住了200多年,直到公元1180年何景先从水头迁居斯屋马头。而据《棠下(鲁班屋)·学士第》记载,该谱尊平叔(何晏)为始祖,天佑的兄弟天锡迁龙脚定居,中间又夹杂着添德、盛祥的名字,在其《历考》中称“先祖开基,自青州以来,始居名田,择迁水头,与桥头、大连塘同派分支”、“至十世万言公,善识风水,见棠下龙脉悠远,明堂宽阔,偕弟兄万谱万诠徙而居之”等等,如此,存在以下几个疑点:一是所列人名,如尊平叔为始祖,天佑以及添德与盛祥父子等,都与桥头八甲《进贤堂》谱说法一致,但《进贤堂》天佑的兄弟叫天祥而非天锡,添德是天祥的第三代子孙,盛祥是添德的儿子,天祥一支一直住在桥头八甲,迁往龙脚的可能性不大。二是所述分支层次有误,仲举迁长田、仲舒迁桥头,仲华迁水头是一个层次,大连塘从桥头分枝,时间上也晚了五、六代人;三是“至十世”万言偕兄弟迁居棠下,参照不是很明确,如以仲华为始(即守礼公17世)推算,当在守礼公27、28代时迁居棠下,此时正是“时”字辈到“真”(天)字辈之间,比较符合分枝外迁的常规。四是从该谱所收的序言看,最早提及添德、盛祥的当在明英宗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此时正是盛祥的生活年代,应是比较可信的证据。其后的序言,写于明宪宗成化元年(1465年),首次提出“徙居龙脚者自天锡始”,是“天佑之支派也”,并说明盛祥丢失谱谍等情况,并列举了桥头的叔宗、何简(明成祖庚子即1420年进士)等人的事迹。根据以上情况,参照桥头八甲《进贤堂》谱所列人物倒推如下:盛祥——添德——何胜(与何简同辈)——淑宾(与淑宗同辈)——天锡(疑为天祥),天祥与天佑、真荫为三兄弟,是时益的第四代子孙。如果按此推论符合历史事实,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作的《历考》就值得商榷了。那么,西田、虎头洞、黄土洞、神岩等何姓又是从哪一支分枝出去,其来龙去脉如何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郎龙一支,据《荷花堂》谱记载,在明朝永乐年间,何月梅三兄弟从山东青州鹅颈滩起程随征南蛮,因为卓有战功,被升为江邑令。月梅任职期间,勤政爱民,事无不举,为士民仰戴。后厌于案牍费心,在离城里许的重阳观筑篱住了下来。闲暇时,常邀二三父老话桑麻、相杯饮,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日子。后来,兄弟三人鼎峙思迁,月柏留住旧地,月松入粤迁居灌阳,月梅则在明朝宣德年间迁到道县的赤坝塘、郎龙两村往返居住。据说,月梅养了六个儿子,华一的后裔迁居室家下汶江,华二的后裔迁居在下蒋、湘风庙,华三的后人迁居到江永的白水,华四的后人住在本村,华五的后人散居在郎龙、吊高楼、郎塘尾和蚣坝的丰村洞、横岭的乱石等地,华六的后人有些在张家塘、盐王岭、祥霖铺圩上、石家洞等地居住,有一枝搬到了江永的桃川洞定居。其中华五一支,拟了一首班次歌,叫做“懋昭明德,乃毓贤良,作宾家国,长嗣其祥”,供后人续谱取名。

    营江上源头一支,据族谱序记载,始祖何鹏,在宋朝时从山东青州而来,始居修义乡宅名上源。这一支在何鹏的第八代出了一个何添源,“宦任通州仓副历任潮州司狱”光大了门面,约在第十一代出了汝麟汝麒汝凤三兄弟,其中汝麟在嘉靖壬戍年(1562年)修了一次谱。上源头的另一支何姓,据《敦本堂》谱记载,“吾何氏系出禹杞,原籍江西吉安泰和县鹅颈塘。因其兵扰”“流离散居湖南营乐乡车坝楼田高家坊”。这一支班次歌是“孔世一应大,廷元何育步,农修治化宣,文献经纶裕,国土乐昌期,良才逢盛遇,熙朝正道隆,厚泽成霖澍。”约在“应”字辈出了一个应棋的人,在顺治庚寅年(1650年)迁到了江华的岭东即现在的宝镜村定居。此外,约在15世纪的明朝由江西鹅颈大塘避乱迁来一支何姓,定居在舂陵小甲村,始祖何法会,育有文舍、文明、文成三兄弟,其后人散居在现在的小甲、大井头、洞中、安头山、新境、小湾、石干、神仙坪、鸡公村、白花岭、天境等自然村。有的分枝到江永、江华、宁远和广西平乐等地。

    沙田一支,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来道县,其辗转迁移的过程,在《太和堂·清明祀祖乐章》中记载的较为清楚:“由来始祖自钱塘,避难徙他乡。荆州沙市出名宦,七世唐(疑为广)全望,八世由全迁吾湘,延喜(宁远)专为康。九世来道沙,田卜昌,惟祖之荣光。”据《太和堂》谱记载,始祖茂林字如明,浙江杭州钱塘人,于后梁龙德二年(公元922年)卜居荆州沙市,约在第七代的怀仁调任广西全州做官“遂依任而居”。“后西寇扰攘”,第八代举家迁往宁远。明洪武三年第九代何万九(1309-1380年)由宁远迁居沙田。此后在沙田一带繁衍分枝到现在的长余洞、高木岭、牛栏厂、竹王庙、中心宅、清水塘、小岭头、桐子坪、石碧洞、菩萨源、小伟、大伟、茅塘、熊家、莲塘、洪塘村、石牌楼、清香里、洲子上、燕石洞、清塘蒋家山等40来个村,约6000人。按说,从后梁龙德二年(922年)至明洪武三年(1370年)共历九代,长达448年,差不多每代近50年,恐谱载有误,留待后人考证。

    久佳一支,据《积善堂》和《溯源堂》谱记载,自称是傅粉何郎何晏的后人,但所记时序错乱,如把何晏的名字分成不同时代的两个人等,且前十六代已无文字可考,直到十七代何著(907-975年),说是“刘汉践祚任巡检职,奉诏携眷巡抚湖广至江华县,因夫人卒遂居焉。”“刘汉践祚”与何著生活的时代相去甚远,按说何著生活在五代十国时期,最迟在宋初。他有三个儿子:老大期听字春霆(929-1009)始居舂陵义田村,老二期皎字本煦居永明龙田村,老三期耿住江华土坡村。期听后人大部分在新老久佳,一部分散居在周边的泥鳅塘、白水洞、砚尾、茶叶田、桐子井等自然村,总人口约4000人。

    上关——白石岩一支,始祖何都天,山东青州人,元时贸迁道县,始居上关村,育有三男。公元1343年,举家迁到白石岩居住。九年后,长子何元迁居扶塘下(上塘尾),次子何登迁到江华雷家洞,老三何进仍居白石岩。扶塘一枝的后人又分居到四广桥之中军营、石龟庙等地。据说现在的上关白石岩、四马桥的凤兴洞、杨家的洲子上、塘坪、公坝的长兴洞、小甲的新塘尾、初步何家以及上关的七里岗等村都是该枝后裔,人口约5000人。

    东门何姓,曾因晚清何凌汉、何绍基父子的功名和书法成就名噪一时,是道州何姓的骄傲。该支最早修谱时间是明朝正德乙亥年(公元1516年),修谱人自称是九代孙何思。据他的《何氏谱引》记载,其始祖的来历是五世祖的传说。说该支在宋朝时为山东青州人,约在宋嘉定(1208年-1224年)初,因不堪忍受金元的侵扰举家南迁,途径“洞庭由潭过衡湘,见舂陵山水之奇,地且膏腴,遂卜居郡治之东隅”,时值“剧寇李成之乱”,因东隅地僻人稀,与东洲之周氏隔河而居。据《东洲草堂》族谱记载,从一世祖念三至五世祖万五,只有序号称呼没有准确的名和字。我们至今已无法考证“剧寇李成之乱”的具体年限,也就很难断定该支来道县的具体时间。但有两点似乎可以推论:一是何思写序时五世祖已经不在,资料来源是五世祖之后的前辈转述的,虽口耳相传但可信度仍然值到斟酌;二是按代际规律推算,该支来道县的时间至少在嘉定之后,比较合理的时间当在元朝初期。该支的后人多居住在现在的东门、白泥塘、油湘的西岭、洲背圩上以及江华的鸭婆井等村,也有部分居住在梅花镇的塘背村、广西的界首和北京上海一带。

    蒋家岭何姓,据残存的几页谱序记载,始祖万五名钟,籍贯浙江杭州府钱塘县宅名鹅公田,后任道州刺史,始居东门响石傍的雁塔岗。生子三:老大何云字维周行念大,迁居十里桥,数年后迁居水头坡龙池坊,宋咸淳二十一年(公元1265-1274年)避乱迁粤西全州大田村,公元1297年返回水头坡,后择居白溪市赤竹源再至蒋家岭;念二迁下牛栏,念三仍居东门旧宅。按蒋家岭谱叙,是否与东门何姓同出一支?虽然时间大致相同,住地相同,但来历籍贯不一,很值得进一步研究。据说烟竹坪从蒋家岭迁来。

    西田修义何姓,据《庆堂屋族谱序》记载,始祖廷献字有邦,原籍山东青州寿光县,唐末任营道刺史,始居县城东门外东洲山。其子孟英迁往白马渡何家洞。孟英传良相,良相传十世至振宗,振宗生子律音、光音,律音迁居成都华阳县,光音迁往西田修义定居。据何书旦老师的推算,约在元至正十二年壬辰即1352年左右直至光音的第五代何世全(公元1568年——1642年),始有准确纪年可考。按照代际常规,有准确纪年以前的历史有待进一步考证,譬如说五六代人超过了两百年,其可信度值到斟酌。其后人外迁于二塘、小山屋、零山洞、杨家、六沟累、苦瓜寨、下坡岭、青口何家、江村坊尧的东车等地。

    竹里桥何氏谱,我曾在江华县、道县的天堂福村和广西灌阳看过,也看过白竹田新整理出来的家谱。最早的序是明朝洪武年间、永乐年间所记,内容大同小异。2002年我在万家庄乡天堂福村搞农改,偶然发现了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立的让公碑,进一步证实了诸谱的说法。永乐八年时任都察院监察御史的何宗器修谱时说,老谱已在元末战乱中散失,谱中所记的往事是老人们的追忆和考稽墓碑所得。相传该支来道县的始祖叫何璞,“系山东青州人,汉时任营阳郡刺史,卒葬城西南开阳观竹里桥(据说在现在的县食品公司附近),子孙遂于墓之左近立宅以居,传至十二代知机”。生四子守璋守蹈守思守琮。守琮号延年行二十(1008——1098年)分居宜阳乡坦田村,守蹈号延寿行十一分居永明白象,守思号延旦行十三分居永明枇杷,守璋号延秘行九仍居竹里桥,后移居洪家桥(现在的天堂福村)。据说,知机在四个男儿分居时,写了一首子孙相会时的对接诗,叫做“白象枇杷共坦田,自从历代几多年,若要兄弟重相会,但愿儿孙个个贤”。依据坦田谱中记述,何璞到知机十二代中,依次人物是何直、何鉴、何晏、何梁、何陶、何继、何亮、何贤、何谐、何友高等十人,如果按照守琮(1008—1098年)生活的年代推算,以一代30年计,何璞当为唐朝初期人,显然与“汉时”不相符合,说明记忆所得资料不准确。笔者曾研读《守璋公碑序》:“公讳守璋,汉营阳郡刺史璞公之裔也”。璞传十一世至知机,守璋“至九世孙讳让”,让“前明嘉靖丁酉以选拔贡于北京。”说明让生活在明世宗嘉请年间(1522——1566年),距离璞正好二十代,以一代30年计共600年,璞应是唐末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汉(公元947——950年)或者南汉(公元917——971年)人士。但二朝所辖疆域与道县不相符。另一种可能是,璞公一脉就是守礼公一脉,理由一是原谱散失,二是前十二代人物中如何晏、何梁、何陶、何贤等,皆为守礼公一脉族人,只是回忆时秩序颠倒错乱,三是适逢守礼公一脉的“仲”“嗣”辈中大迁徙的阶段,且此前未见有其他何姓定居道县。坦田一支,后来的分居迁徙情况不详,据说有40个村左右,如天堂福、小洞尾、黄田岗、下洞、州背的新老何家、安村、沿河、白石岩、土司、大地尾、下坝洞、西乡龙村大洞、北乡漯凤林团、富龙源、双锦塘大尾、白竹田相家门楼、高龙、罗福山、大梅岭、天子凹、坪山、桥头乡的石枧、尽家湾、熊家湾、烈马井门上、岭背洞、羊崽弄、汉冲陵、帝王庙、桥柱头、烈马、九岩、塘头以及双牌的坦田、江永的白象枇杷、灌阳的白鱼洞等,其辈份从守琮开始,依次是“宗文如世嘉,惟大可学,继起希贤,昌明先德,仰承祖训,名俱显扬,克敦伦纪,永绍书香。”与“仰承祖训”至“永绍书香”相对应的乳名辈是“圣泽及民,华夷安定,龙光长耀,兰桂荣芬。”

    道县何姓,还有许多支系来不及调查和考证,如樟武坊何姓、社头何姓、谭福何姓、东阳何姓、水南何姓、贵头何姓和坦口何姓等等。就已知的情况论,其迁徙规律却不难看出,一是大部分来自山东青州,有两支来自杭州钱塘,有两支来自江西鹅颈塘;二是迁徙时间较为集中。守礼公名田一支在南北朝迁来道县,历经五代十国、宋末元初和明朝的“永”字辈,进行过三次大分枝。奇怪的是,其他何姓也大部分在五代十国或宋末元初迁来,如坦田、久佳何姓在五代十国时期,如东门、上关、蒋家岭何姓在宋末元初,其他则在明朝迁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元惠帝至正十二年壬辰即公元1352年,时值县内周伯颜之乱,不少百姓因避乱迁往他乡,如棠下、神仙头、修义何姓就是此时迁徙的例证。国之不幸家何以安?望我们在研究家谱的过程中,多一份爱国爱家之心。我之所以不揣浅薄莽撞写成此文,一是被逼无奈以应付县内外的催稿,二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不妥之处,敬请有志于家谱研究的有识之士,能够给予批评指正,恳请大家合力写好道县何姓这篇文章。

    文章分享到:

    已经有6 个评论,你也说点什么吧

    1.             何瑰 说:

      沙田万九公与我们白竹田村祖公万十公为亲兄弟,万九公、万十公的父亲坟墓在乐福堂乡杨柳塘村何家山脉,名为七指岭,七峰中间有一湖,仙地!

    2.             system 说:

      @何瑰 你们的祖公是何时人物呢?

    3.             四叶幸运草 说:

      道县洪家宅何氏,听老一辈说是从水南迁过来的但看到你的东门何氏时间又不对,在我记忆里家谱记载是唐朝战乱过来的,在水南定居,有一部分返回山东青洲,后移居洪家宅,始祖何晏,请问与花台屋何氏有没有关系

    4.             何正学 说:

      怎么没提到寿雁镇社下何氏呢?

    5.             55小何 说:

      十里桥何家怎么没有发展来历

    6.             漫步人生 说:

      我们的字辈是文武圣明定国邦,忠孝仁义礼贤良,家德朝晟宗承旺,乾坤万世永留芳。坐标云南昭通,有没有同支宗亲QQ878284080

    发表评论

    *

    * 绝不会泄露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赞助我们   | 留言交流

    Copyright © 2014 何氏宗亲网_何姓家谱网  www.heshi8.cn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ICP证:粤ICP备12009996号

    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和何氏宗亲提供,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说明,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服务何氏宗亲凡有心支持家族网站发展捐赠家谱资料的宗亲请联系站长

    站长:何振富   E-mail:hzfhins@qq.com  QQ/微信:254429731    

    主编:何伟基   网名:源流长(原百度何吧吧主)   QQ:2675799374